探秘进口食品造假产业链汇编.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秘进口食品造假产业链汇编

探秘进口食品造假产业链:包装到标签高级定制 内幕调查?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5-09-25   在以“进口食品”来俘获消费者青睐的营销过程中,无处不在的网络和四通八达的现代物流合力架设起了一条跨越地域的“装配线”。   于是,从外包装到食料,涉嫌多地多环节制造的假冒“进口商品”将沿着这条“装配线”抵达它的下游:那些正在轻点鼠标下单的消费者。   “资深买家”的失败网购   上海市民陈媛(化名)每年通过网络购物的交易账户额达10多万元。她自诩为“资深买家”。长期从事财会工作的她不但会在选购商品时“货比三家”,一得空还绘制电子版的网络食品“价格趋势图”,查看物价走势。   陈媛介绍,有将近一半的网购时间花费在了食品的挑选上。自从女儿诞生后,网购时间还相应增加了。她不仅要为女儿挑选“海外代购”的奶粉,也会帮家庭选择合适的零食。   “从泰国的榴莲糖、澳门肉松、意大利的巧克力,以及澳洲的生鲜牛肉,”陈媛坦言,某样东西抓住了她的心理,那就是“在遭媒体曝光后的国产劣质食品摧毁信心后”,进而会对“进口食品”产生信赖。   虽然英文为工作语言,陈媛在网络购物进行挑选时仍会发生“选择性困难”。   “一般外包装上的英文字体过于细小,网上购买时仅仅查看卖家提供的图片,我们无法查看。”陈媛的第二步则是查看进口商品外包装的中文标签,但标签上的信息基本上源自网络平台卖家的描述。   下单前,陈媛的第三步则是查看网店店家的信用和交易信息,以及购买者评价。即便如此,陈媛还是会买到“高仿”进口食品。   “因为两件同样的食品,却在口感上会产生区别,而它们都在包装标注的保质期内。”她说,事发的原因在于自己“贪图小利”。   陈媛事后回忆,由于一些所谓的进口食品以“特价”、“促销”等方式出现在网络店家的广告噱头中,加之平时喜欢食用,但也买到滥竽充数的进口食品。   “你如何分得清食品外包装上的泰文、日文等文字,即便是中文标签,也会有磨损或者人为原因而字迹模糊的时候。”陈媛说。   为了应付网购进口食品的风险,陈媛在只购买新开网店之外,还在尝试新品前,采取“少量购买”的方式。   “验明正身后才能大量购买,隔着屏幕还是谨慎一些,”陈媛说。一旦购买进口的散装食品,陈媛坦承,不吃上一口的,则无法分清真假。   今年夏天,陈媛一次失败的购买经历是,500克外包装为“好时”的巧克力块在快递到家后便全部融化,但商家怪罪物流过程中温度过高而拒绝理赔。   “至于这些号称‘全进口’的巧克力在口感上出入较大,商家的解释却是,既然融化了,那肯定味道也不对了。”陈媛遭遇“投诉无门”。   只要在网上一搜索“进口食品”,网络舆论便会出现“假冒伪劣的指责”和“购买链接的广告”。其中,不难找到诸多网友关于自身购买进口商品的“失败经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长期关注和研究网购进口食品的风险。他表示,虽然网购进口食品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消费购买趋势,但因为网络缺少监管能力并存有监管盲区,因此消费者一旦权益受到侵害,维权投诉较之“实体店难度更高。   由于网购进口食品在进入网络等流通环节后,消费者难以追溯和识别,不仅造成财产的损失,还将严重地威胁身体健康。   厉曙光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食品不像普通商品可以退换货,‘食品吃下去却无法照样吐出来’。”   那么,网购的“进口食品”名副其实吗?   应付陌生人的推辞   “在这个地方,基本上没有哪个厂家会愿意面对面跟你坐下来谈,尤其你是张陌生的面孔。”说这话时,老刘(化名)手上点了点烟头,递过来一个巧克力球。   “来吧,不串味。”老刘说着,也往自己的嘴里塞了一个。   他对手上的巧克力球颇有自信,“口感上你是尝不出来的。谁又会说仅仅生产这样的东西法律会不允许?”   9月15日,经营一家网络贸易代理公司的老刘告诉记者。在他的手上,是数颗专业名称为“代可可脂巧克力”。   只不过,巧克力球的外观像极了知名的“费列罗”巧克力,金色的包装、心形的盒子。但是包装盒上的商标显示,这些巧克力球似乎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不同的商标,变形的商标拼音方式,以及颜色各异的字体。   老刘的手头,除了传统的金色外包装的巧克力外,还有彩金系列巧克力球,至于外形包装则多达数十种,几乎“应有尽有”。   生产方还能提供相关的“QS生产许可证”。根据许可证上的文字,包括生产地、制造商,以及保质期和条形码等信息一应俱全。   老刘说的“巧克力球”在网上不费力就能找到,而它们的生产地之一则位于广东省江门市。   在这一距离省会广州百来公里、糖果糕点等零食生产企业密布的区域里,巧克力也是多家食品生产厂家的主力产品。   然而,这里巧克力生产企业既有藏身于郊区乡间、用横幅遮挡厂名的小厂家,也有设置在工业开发区而外观上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厂房。厂房的生产车间既能单独成栋,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