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doc

探析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析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doc

探析工程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我国的建筑市场,在各级建设主管部门的着力指导下,按照《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及有关部令和地方性法规,正逐步与国标接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成为社会热点,各级领导部门、特别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都投入大量精力,规范招投标各方主体的行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违规操作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   招标投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有完整的程序,环节多、专业性强、组织工作繁杂、牵扯面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形建筑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对缩短招投标周期,降低招投标费用和减少招投标中人为干扰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招投标领域又是违纪违法的高发区,抓好招投标的监管,对于规范工程建设市场,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工程质量以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地区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至关重要。招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已广泛实施,它是一种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他不但为业主选择好的供货商和承包人,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其本质特征是“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实践证明,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的最佳办法。但由于机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致使当前的招投标现状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将针对招投标制度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探讨。 ?   一、当前招投标工作存在突出的问题 ?   (-)招标方的倾向性 ?   虽然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中有明确规定,评标可以采用“最低投标价法”和“综合评分法”两种方式,但真正采用前一方式的,极为罕见。究其原因,无非是因前者的客观性太强,使招标方难以操控投标结果,而后者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分数是主观评分,招标方可以操作的空间自然大许多。当前,招标方违反“公平”原则的行为屡见不鲜。有的招标方不按规定,全部专家小组成员均由自己认命;有的则在招标文件中列明一些明显有利于个别单位的条款;还有的则是在评标时由投资方的专家明确表示支持某一投标单位。 ?   招标方的倾向性出自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是牺牲价格保质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招标方不愿意承担任何质量方面的风险,导致工程的性价比扭曲。我国对工程质量采取终身责任制,而相应地对工程造价的限制却不甚严格。“花钱保质量”是建筑界最流行的一句口号,这看似有道理,其实是极大的浪费,同时也为工程施工时的“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钱花多少并不需要负责,且这钱又并非自己的,投资方自然不怎么心疼;其次是招标方为行业内的施工企业作考虑。前面提到过,在产业主管部门作为投资方的情况下,其下属的施工企业凭借其与主管部门多年的良好关系,必然对招标方的决策产生一定影响。也许这并非招标方的初衷,但在实际中的确难以避免,最后就是“权力寻根’,因愈客观的评价标准,愈难以进行“寻租”活动。如果仅以“最低标价”作为评审标准,那么投资方左右招投标结果的能力将会大大降低,也就等于中标结果将完全由市场决定。投资方手中的权力将大大削弱,“权钱交易”的成本将极大幅度地提高。因而近年来国家虽然一再要求投资方应淡出具体的招标工作,而投资方迟迟不愿交出手中权利的原因也就在此。 ?   (二)交易主体不规范操作 ?   交易各方主体不是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投标者和招标者不得相互勾结。建设市场交易各方中重要的主体是承包商,但在招投标活动中,这种交易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即“地缘”优势,如利用某些施工企业是某委、办、局或农场、园区下属改制企业,或者某施工企业与某业主的关系比较密切,那么别的施工企业由于关系不熟或经过私下做工作,就不来投标。而且形成不成文的规定,相互借资质进行围标,这次我帮你,下次在我的地头上你帮我的这种情况,由于做的隐蔽,很难查处。目前,建筑市场还有在一些个体以法人名义参加工程招投标,由于建筑行业门槛不高,可以进入该行业有资质的管理,某些企业为了增加业绩或收取一定的管理费,而将资质外借,甚至某些高资质的国有企业,为了照顾关系,企业又有经济效益,企业管理者个人还有隐性收入而外借资质,造成了现在建筑市场中挂靠盛行。 1 / 1 1 / 1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