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杭口岭隧道洞口裂缝整治分析.doc
杭口岭隧道洞口裂缝整治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20省道杭口岭隧道左洞入口处裂缝产生原因和演变规律的分析,提出了防治公路隧道裂缝产生和抑制裂缝扩展的有效方法,该成功经验可为相近工程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隧道 裂缝?? 整治
前? 言
隧道施工打破原有山体应力平衡,使得开挖后山体重新进行应力分布,由于山体上覆土层或岩层的松散性和风化程度往往比较严重,隧道施工开挖到一定程度可能造成山体裂缝产生。裂缝的产生、扩展也可能导致隧道衬砌的开裂,这种现象在隧道施工时出现较多,许维青[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公路隧道二衬常见裂缝形状、产生机理分析以及裂缝整治技术,有效地改善了隧道的外观质量及支护结构的可靠性。顾军等[2]对翅膀沟隧道出口段因复杂的地质条件,施工过程中隧道出现了多种病害,因及时采取加固整治措施,确保隧道的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因各地的地质条件不同,使得每一隧道产生裂缝均有其特殊性。本文着重介绍杭口岭隧道左洞入口处裂缝的整治工作。
一、 工程概况
20省道是浙江省中部南北向的一条干线公路,也是浙江中部的一条备战公路,连接桐庐、建德、浦江及义乌四县(市), 也是连接杭新景高速公路、320国道、杭金衢高速公路、03省道等主骨架的联网公路。全长91.7公里,起点里程桩号为K29+180,杭口岭隧道分左洞和右洞,左洞桩号为K44+835~K45+935,全长1100m;右洞桩号为K44+780~K45+875,全长1095m。隧道通过地段主要为各种风化程度的熔结凝灰岩,水文地质条件较好,除洞口段为Ⅱ类围岩,洞身段主要为Ⅲ、Ⅳ类围岩。
二、 裂缝开裂状况描述
杭口岭隧道左洞及仰坡裂缝产生于2004年4月1日凌晨,左洞仰坡顶有2道裂缝,1条是沿洞截水沟的横向裂缝,另一条在洞顶仰坡沿隧道轴线方向一直延伸至右线左边坡K49+890处,长约40m,裂缝最宽在达5-6cm,深度约50m以上,示意图见图1所示。
图1 左洞洞顶裂缝平面展开图
隧道双拱侧护拱在1/4拱腰处产生了一条沿隧道纵向的裂缝,裂缝宽0.3mm,长度约为2m;洞内右侧拱腰处初次支护咂射混凝土面产生了4道沿隧道环向的不规则裂缝,裂缝长1.5~6.0m左右,缝隙最宽达6.8mm。洞口右侧拱脚处沿隧道纵向顺岩层坡面向外滑移,裂缝宽呈扩大趋势。
为了对该隧道左沿洞洞口顶部裂缝的扩展及其演化进行跟踪,在洞顶仰坡处设置了六个观测点,该六个观测点在4月3日开始启用,该六个裂缝扩展观测点随着时间的演化规律见图2和图3所示。
??
?????? 图2 点1~点3裂缝扩展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图3 点1、点4~点6裂缝扩展与时间关系曲线图
从图2~图3可知:
1#点,从开始观测至34天后,裂缝累积扩大了11mm,从观测后的24天~34天,该点处裂缝基本上无扩展,说明该处已处于稳定状态。
2#点,从开始观测至34天后,裂缝累积扩大了8mm,从观测后的28天~34天,该点处裂缝基本上无扩展,说明该处已处于稳定状态。
3#点,从开始观测至34天后,裂缝累积扩大了5mm,从观测后的22天~34天,该点处裂缝基本上无扩展,说明该处已处于稳定状态。
4#点,从开始观测至34天后,裂缝累积扩大了10mm,从观测后的29天~34天,该点处裂缝基本上无扩展,说明该处已处于稳定状态。
5#点,从开始观测至34天后,裂缝累积扩大了7m,从观测后的22天~34天,该点处裂缝基本上无扩展,说明该处已处于稳定状态。
6#点,从开始观测至34天后,裂缝累积扩大了10mm,从观测后的30天~34天,该点处裂缝基本上无扩展,说明该处已处于稳定状态。
从这些点观测数据结果可知,左洞顶已处于稳定状态。
三、 裂缝成因分析
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天下大雨,左洞仰坡顶由于有较大岩石裂缝,雨水浸渗,雨水的渗入一方面增加了水压力,另一方面使岩石松散土性指标弱化。
(2) 右线左侧边坡为松散的滑动体,经雨水浸渗后产生了轻微滑动,带动顶部岩石相应地产生了滑移,从而引起洞顶仰坡坡顶和边坡产生明显裂缝;
(3) 左侧在刷坡卸载过程中,由于岩石松散,刷坡过程中多次出现了垮塌现象。刷坡后由于左洞右侧临空面太大,且刷坡边坡较高,最高达40米,且下部为松散滑溜体,没有自承能力,松散体向左洞右侧滑移,引起了仰坡、边坡及隧道产生裂缝;
左洞的开挖放炮产生的震动荷载对岩石松散体产生负面影响。
1 / 1
1 /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