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谈复杂地质条件下单洞双向长大公路隧道设计.doc

谈复杂地质条件下单洞双向长大公路隧道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复杂地质条件下单洞双向长大公路隧道设计.doc

谈复杂地质条件下单洞双向长大公路隧道设计 通渝隧道长4279m,是我国目前埋深最大(1200m)、工程质条件最为复杂(高地应力、岩爆、岩溶、煤层瓦斯)的单洞双向行驶的公路隧道。本文以该隧道为依托,详细介绍了该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设计标准、土建结构设计及机电附属工程设计,为类似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隧道工程地质设计   1.工程地质条件   通渝隧道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雪宝山区,属强烈切割的溶蚀高中山地形。区内最高点标高2176.3m,最低点标高1110.4m,相对高差1065.9m,属高中山地貌,山高坡陡,石灰岩分布区,具岩溶地貌。隧址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区内冬春季节常有降雪,最大积雪深度达1.2m。   通渝隧道自北而南穿越八台山-大宁厂向斜和甘泉背斜。进口位于八台山-大宁厂向斜北翼志留系纱帽组(S2s),向南依次穿越二叠系、三叠系大冶组、二叠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三游洞组、奥陶系,出口为甘泉背斜南翼奥陶系宝塔组(O2b),除志留系为页岩、少量粉砂岩及奥陶系部分为泥、页岩外,其余地层主要为石灰岩及泥质灰岩、白云岩等。区域构造较复杂,构造裂隙较发育。隧道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   1.1 岩溶及岩溶水   隧址区岩层主要为石灰岩,占隧道围岩的70%左右,岩溶发育,特别是地表浅部溶蚀洼地、落水洞、漏斗成片出现,再加上隧址区地质构造又主要为一向斜,给地下水的汇集创造了极好的条件。一方面由于岩溶溶蚀作用破坏了岩体的完整性而形成岩溶,另一方面汇集的地下水形成岩溶水使隧道施工的难度增大,施工时易出现突水、突泥现象。   1.2 高地应力及岩爆   区内部分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已接近80MPa,故埋深超过800m或850m的部分极硬岩在局部有可能发生岩爆。隧道埋深800~1200m段长度达1285m,占隧道长度的30%。重点是呈连续厚层状的志留系砂岩和二叠系石灰岩,尤以石灰岩中所夹燧石条带为最,因其硬度、脆度大,更具岩爆可能。   1.3 软弱围岩及大变形   通渝隧道将穿越志留系页、泥岩夹泥质砂岩、粉砂岩,厚度大,分布连续,属极软岩、软质岩、硬质岩相间组合。其中一段洞轴线从一山脊通过,隧道埋深440~610m,两侧有平行展布的横向沟谷,谷底离设计路面高差300~500m,推断地应力有一定释放,局部将产生轻微塑性变形。另一段处于隧址区最高山岭之下,隧道埋深达310~1030m,计算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为21~33MPa,局部可能产生中等或严重塑性变形。另外,主向斜南翼梁山组(P11)和吴家坪组第一段(P2W1),埋藏深度大,最大水平主应力达29.89~34.45MPa,而两组段所夹煤层及铝土岩、   粘土岩等软弱岩层力学性能差,故该段可能产生较严重的塑性变形。   1.4 煤层及瓦斯   通渝隧道穿越吴家坪组第一段(P2W1)和梁山组(P11)二个含煤岩系。上述二段、组地层依次含C1、C2两层煤:C1煤层位于P2W1中上部,厚0~1.59m,无夹矸,煤层顶底板依次为灰色砂屑灰岩、深灰色砂质泥岩,煤层底板之下为厚灰白色粘土岩(软弱夹层),;C2煤层位于P11中部,厚0~2.00m,无夹矸。以上两层煤均含瓦斯,C1、C2煤层瓦斯总涌出量依次为2.98m3/min、2.65m3/min,穿越C1、C2煤层时空气中的瓦斯浓度依次为1.47%、1.31%,均大于0.5%,隧道穿越煤层前应采取相关措施。该两煤层均无人开采。   2.总体设计   隧道平面设计为直线隧道;隧道纵面设计为人字坡,隧道进口段设计纵坡为0.6%,里程由小到大为上坡;隧道出口段设计纵坡为-0.6%,里程由小到大为下坡;变坡点设置凸向竖曲线。隧道内轮廓设计为曲墙半圆拱(马蹄形),路面横坡设计为人字坡,坡比2%。隧道内交错设五处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长40m,较一般段加宽3.0m,净空为三心圆拱。   在隧道路线前进方向左侧设贯通避难通道,避难通道进口部分设半径为22m的圆曲线,其余部分避难通道为直线通道,避难通道轴线与隧道轴线平行,两轴线距离为22m,避难通道全长4303.84m。隧道与避难通道间设9条联络通道,联络通道与隧道及避难通道均成90°直交。   3.隧道结构设计   通渝隧道道路等级为山岭重丘二级公路;设计车速为40km/h;隧道限界净宽为9.0(2×3.75 +2×0.75)’;限界净高为5.0m;设计交通量为3748辆3 日(中型车);隧道内CO允许浓度:正常运营时250ppm,发生事故时短时间(20min)内为300ppm;隧道烟尘允许浓度为0.0075m-1。 1 / 1 1 / 1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