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谈特殊路基高填方的施工技术措施.doc
谈特殊路基高填方的施工技术措施
一、工程概况
??? 广西藤县太平至潭东二级公路土建工程第5合同段,路线位藤县境内。起点在藤县藤州镇茶山脚村附近,途经谢屋、林场、富越水库旁,终点位于富越水库大坝下游约500米附近,起讫桩号为K38+000~K44+000,全长6.0km。 项目地处广西山区,山区黄土覆盖,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冲蚀切割剧烈。沿线穿过或擦过深山沟壑多,且深沟的三侧均为陡坡,路基平均填高28m,最大填方高度40m,路基填料多为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厚度为2m~10m,土的塑性指数在8~10之间,属细粒式低液陷粉土、低液陷黏土,天然含水量8%~10%。这种土存在压实困难、非自重弱湿陷现象。
?
二、地质情况
1、地形、地貌
??? 路线所经之处有平原微丘区也有山岭重丘区,海拔高程在21—150米之间。冲沟、冲槽及开阔的凹洼地段多分布水田及水塘。
2、水文、气候
??? 合同路线内的地下水主要为埋藏于第四系覆盖层的孔隙水及浅层岩体的裂隙水。覆盖层中的亚粘土层属于弱透水层,地下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藤县地处亚热带低纬度区,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均日照时间为1722小时,年平均气温21℃,年最高气温36℃,无霜期320天;县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每年降水量多集中在4~9月。
?
三、施工难点
??? 本合同段路基土石方数量巨大,填方总量为万86.9万m3,挖方总量为77.1万m3,数量较大,因只有一个旱季施工时间,路基土石方工程必须在2007年1月底(春节)之前完成,任务比较艰巨;另外,本项目高填方路基位于沟谷内、三面陡坡,其坡度均大于1:5,下坡向下为较缓的软弱地基,但依然有1:8左右的坡度;还有一部路基填筑分位于旧路基之上,施工难度大。因此位于此处的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相当重要,它关系到项目的质量、进度等,更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寿命、行车安全,是路基施工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施工技术措施加强处理。
?
四、施工技术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高填方施工技术措施
1、路基排水
??? 将湿陷性黄土与水隔离,不但要把它同路基内渗水隔离开,还要把它同地表水隔离开,把水排走。这就是路基排水,它包括保护原有水流和结合施工修建临时和永久性排水系统。临时和永久性排水系统根据水害的成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水流沿路基边坡和沟岸下流,冲刷坡岸和切削边坡。坡岸地形复杂,水流易将路基基底淘空,使路基局部滑塌,造成损失。第二种,在路基路面施工时,雨水漫流或引、堵不当,致使雨水从边坡上集中泄下,冲刷边坡。第三种,在中央分割带埋设电缆时,回填不及时,降水积沉,水从路面基层与路基交接面渗出,形成管涌,破坏路基。对于第一种水害应沿路基坡脚线修建不渗水的混凝土水沟、护坡道和护脚,将水流引开,减少对路基的冲刷。对于第二种水害应在路基路面的顶面设置挡水埝及临时泄水槽,让水流顺临时水槽流走。对于第三种水害应及时回填,防止水在中央分割带积存。大量的降水对路基有损害,既要在它发生前预防,还要在大雨过后及时对路基进行检查、处理,防止大事故的发生。
2、原地面处理
??? 要处理湿陷性黄土基础应从三个方面去研究:⑴隔绝水,防止水浸润基底;⑵探察处理洞穴;⑶消除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内存在着溶解于水的盐类,受大自然作用形成看得见的沟壑和看不见的洞穴。如果在高填方路基下存在着洞穴则危及路基的安全。因此需对可疑地形进行探察。综合经济技术指标,标准贯入试验是较实用和快速的方法。它的原理是用一定重量的锥头,在一定的落差下,锥头自由落体将标准钻杆打入土中的锥数与土的强度有关。通过贯入试验我们可以了解地下有无空洞和软弱层,提前处理不利地形,防止事故发生。湿陷性黄土遇水崩解、变形、受路基填荷载作用,基底迅速塌陷,使路基变形开裂,并且向路面反应,造成路面损坏。因此在路基清表完成后,应将地面翻松,加入生石灰粉,拌和、压实,做成灰土封层,防止水从路基渗入基底。
??? 处理湿陷性黄土更要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性质,消除湿陷性。目前道路工程中普遍使用的轮式强夯,能有效地的降低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达到改变土质的目的。这种轮式强夯它有三个触地点,行走7次可以覆盖它经过的每一个点,行走35次可以将0.5至3.0M深范围内的土体挤密,消除大部分孔隙。它工作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含水量、平整度和行走速度。所以在开始强夯前,应在地表洒水,使土的含水量在最佳含水量以下三个百分点为宜,且它行走7次后,应洒水,用来减少灰尘;轮式强夯有三个触地点,只有原地面平整,才能使地面上没一个点均受冲击,不平整容易使夯点重复落入同一地点,夯实不均匀。因此,在强夯每完成7遍后,用平地机平整场地。强夯能有效的挤密压实土体,但它对表层土影响不大,而且使表面不平整,在强夯完成后,应对表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