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docVIP

关于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doc

关于我国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思考   由于城乡人口的流动和农村生源的逐步减少,为优化教育资源投入和提高乡村教学质量,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农村小学从2000年的44.0万所下降到了2010年的21.1万所,一些农村流动教学点被撤销。这一大规模的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优化了乡村教学资源,但也带来若干社会问题。2015年7月至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支持同济大学牵头安徽建筑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深圳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及西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全国13省480个村的人居环境进行调查,虽然调查目的并非针对农村小学布局,但在调查的过程中涉及对这一问题的若干访谈和考量,因此形成相关的思考与大家分享。   一、农村小学撤并的原因探析   1.客观选择:农村生源的急剧减少,导致乡村教育资源低效使用   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适龄入学儿童从2000年的1 259万人锐减到2010年的773万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农村儿童出生率逐年下降,2010年同比2000年从14.0%下降到12.1%。其次,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迁出,也包括部分随迁儿童。最后,部分农村家庭生活愈发富裕,为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选择送子女在集镇或县城就学。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农村小学的生源愈见减少,教育资源使用低效,部分曾经上百学生规模的村小,如今学生数甚至不足十人。综上而言,乡村学校的撤并,成为基层政府基于现实考量的客观选择。   2.内在动力:县域经济不发达,导致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经济理性追求的规模效益,是引发农村小学大规模撤并的主要原因。2001年,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系进行调整,从原来乡镇政府负责为主的分级办学模式变更为“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统筹主体,一定范围内缓解了乡镇分管冗杂的现象,一定程度在经济上确保了乡村小学的正常运转(县的财政能力一般大于乡镇)。但1993年实行分税制后,部分经济薄弱县(集中在中西部省区),自身有限的财政无力承担庞大的乡村基础教育经费开支,加之2001年后农村税费减免政策取消了早先占教育投入30%来源的农村教育集资和农村教育费附加[1]。为了减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村小学的撤并调整有了内在的经济动力。   3.宏观动因: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也在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小学的布局是依据人口分布情况,以行政村或聚居点为单位设立的。即使在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也建有简易的复式学校或乡村办学点。这些小规模学校往往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随着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这些传统的农村教学点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能够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保障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对有限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时,教育经费会优先投入给生源多且质量好的农村学校,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相应地,部分边远而分散的村小,由于生源无法保障,政府投入无力顾及,逐渐被淘汰、归并。   因此,从客观现实(生源)、内在动力(经济)和宏观动因(质量)三个层面探析,基本可以解释农村小学撤并的原因,或有其必然性。然而,上述三个层面的原因,主要是在经济层面或效率层面而言的。实际上,农村基础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有更全面的价值衡量。   二、农村小学撤并的社会考量   不可否认,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之后,平均班额增加,教师结构优化,师资和生源得到整合,教育经费得以集中使用,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此同时,带来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小觑。   1.规模效益实际上部分由“家庭教育投资成本”转移支付   农村小学撤并立足的最基本假设是,将农村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可以节约成本,产生规模效益。但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学校合并产生的效益没有想象中的来得大,反而由于交通的不便利及庞大的教育机构,新增了一定的隐性成本[2]。   规模效应虽然看似可以节省国家投入,也就是社会公众承担的公共教育成本,但在客观上却造成教育设施和服务在空间上的分配不公平。通勤距离的增加,直接导致学生及其家长通勤时间的螺旋上升。对于居住较远的家庭来说,如果学生不住校的话,远距离上学带来的通勤成本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和山区,这直接导致农户的劳动时间被占用。如果家长陪读,更会导致农户实际劳动力的减少。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以家庭经济成本(表现为时间成本或是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之和)的支出为代价的。在对山区、偏远地区、牧区的农村调查中,村民有着非常清晰的反馈。   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这些都是农村家庭需要额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