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再见了,东方之莺.doc
再见了,东方之莺
2016年3月4日凌晨零时32分,把一生献给中国声乐教育事业的歌唱家、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平静地离开了。3月10日上午,周小燕先生告别仪式在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各界群众千余人满怀悲痛前来送别这位呕心沥血倾情于中国声乐事业的教育家。是日下午,周小燕先生的亲人、同事和各地赶来的学生们聚集在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追思这位把一生献给祖国、献给事业、献给学生的伟大老师。
追思会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小燕先生的学生廖昌永主持。
在观看一部记录周先生一生的短片之后,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同志发言说:“我来到‘上音’工作以后,和先生结下很深的忘年情谊。先生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样的高评都不为过,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很难得看到一个道德、艺术和人生各方面都这样完美的人,我们有这样的幸运和机缘与周先生共走一段人生路,所以我们更有责任,继承她的遗志,传扬她的美德。”
中央音乐学院郭淑珍教授不顾年事已高特意从北京赶来与周先生告别,她深情地回忆了自1955年开始与周小燕先生的交往。她说:“周先生西去了,但她作为老师的典范,永远活在我们中间。周先生总说‘没有关门弟子’,我也是活到老,教到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把中国声乐事业做得更好,这就是不辜负先生的遗愿。”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回忆起自己200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厅开师生音乐会,周小燕先生出席,但不是看过就算,而是很认真地为他指出今后应该怎么样去演唱和组织教学。刘院长还提到周先生在历次声乐论坛和研讨会上高屋建瓴的发言对全国各地搞声乐教学的同志的提点和鼓励。他最后说:“今天不仅是思念、缅怀,更是要把先生的学术思想,把她为师者的仁心,把她孜孜以求的耕耘记在心中。”
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真认为,周小燕先生是把艺术融入到人生的伟大艺术家。其毕生以真心、真情投入事业,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的声乐艺术,留下了―份珍贵的艺术审美遗产。他认为周先生思想开放、理念先进,用她的典雅、激情、智慧,指明了中国声乐前进的方向,她的恩泽惠及每一个爱好音乐和学习音乐的人,周小燕先生德艺双馨,用毕生心血唱出一曲格调高雅的咏叹调。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原系主任卞敬祖教授1958年考入“上音”来到周小燕先生身边。他深情地回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与周先生的交往,尤其是1987年开始跟周先生一起建立歌剧中心的经历。他说:“不管条件多艰苦,周先生心里想的始终是怎样多出人才、多提供舞台,为了这个目标,别人退缩了她也不会退缩,这很值得我们学习。”
鞠秀芳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周小燕先生门下学习的。她回忆了自己跟随周先生学习的温馨往事,特别谈到周小燕作为美声大家,非常重视民族声乐发展,专门请民间艺人到学校教学的往事。她说:“应该说周先生也是我们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的奠基人。她从法国回来后唱了很多中国歌,教学生的时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民族的韵味摸准唱足,要求我们唱了很多民歌。她的教诲,我相信很多民族声乐的学生们也都历历在目。”
刘若娥教授是1958年从王品素教授班上调到周先生班上的,她最感怀的是周先生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周先生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在国外接受教育,但是回国以后,她主动到车间里、田埂上、校园中,哪怕是最简单乐器的伴奏,她都特别愿意唱。她说:“周先生整天都在忙,我们从来没感觉她要休假了,我们会永远在心里记得她。”
上海歌剧院前院长、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魏松是“文革”后周小燕先生的第一批学生之一。他说:“周小燕先生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魏松原来唱男中音,周先生听完之后,认为他应该是男高音,他感慨地回忆起当年周先生从床底拿出抄家后幸存的唱片让他学习的经历。他还谈到了创作排演歌剧《燕子之歌》时周小燕先生虚怀若谷、倾心指导的经历,他说:“尽管作品是以周先生为原型创作的,但是周先生却把它当做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来打磨,她说‘这是写给天下所有热爱声乐的老师的’,我们打算有机会再复排这部作品,以此来纪念先生。”
女高音歌唱家高曼华专程从美国归来送先生最后一程,她说:“先生离开的消息传出后,在美国,很多音乐界的朋友联络我要举办追思会,这可以看得出周老师的伟大。”1979年高曼华来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她在周先生的教导下,既学习声乐的真谛也习得了做人的道理。她说:“每次上完课陪周老师到她存自行车的地方。我记得她的座位提得很高,骑车的时候像个小男孩一样。”她回忆了周先生教导她的爱国、敬业,还回忆起了老师对自己如慈母―般的关怀入微。
罗魏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获得国际奖项的周小燕学生之一,他也特意从国外赶回来。自1974年跟随先生学习,罗魏认为最重要的是先生教会了自己坚持真理,不畏困难的精神。周先生鼓励罗魏出国学习,希望他“不单单自己唱好,还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