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历史剧字幕翻译的得失辩证解读.doc
古代历史剧字幕翻译的得失辩证解读
[摘 要] 本文以古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字幕翻译为例从文化成分、语言特点及价值观三方面解读了其在字幕翻译中的得失之辩证关系。由于中英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加之字幕翻译的时间和空间特性,原文信息无法在译文中予以完整体现,信息损失不可避免。文章认为,翻译损失是翻译的本质,字幕翻译更是如此,译文在此处的损失必定可在彼处得到补偿,成功的字幕翻译能够较好地实现翻译的得失平衡。
[关键词] 古代历史剧;翻译得失;字幕翻译
电影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达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软实力。[1]面对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国际电影业竞争的加剧,中国电影人为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及国际推广做出巨大的努力。他们向海外观众奉献了不少如《卧虎藏龙》《英雄》《无极》等佳作,为中国文化的海外推介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了力量。为了进一步让世界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电影人还成功地向海外推出了《赤壁》《孔子》《鸿门宴》等古代历史题材剧。据报道,《鸿门宴》一亮相戛纳市场,就受到海外片方极大关注,成了最热门的预售影片之一。从中国电影尤其是古代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国外取得成功的事实可见,西方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这些成果的取得除归功于导演、演员等电影人的辛勤劳动外,电影字幕的翻译者同样功不可没。
向国外观众原汁原味地展现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是字幕翻译者的神圣使命,也是电影能否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但由于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字幕翻译常常无法完全忠实地再现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翻译损失现象。但这些电影在海外成功的事实又告诉我们,这些损失好像并未影响信息的传播。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字幕翻译的损失一定会通过某种方式得到补偿,否则翻译是不成功的。这体现了中国哲学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的辩证关系。从翻译的角度而言,这种得失平衡也是翻译的本质所在。以下本文将结合几部较为成功的古代历史剧的翻译来谈谈字幕翻译得失之辩证关系。
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曾在其专著《翻译面面观》(??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翻译中意义丢失的三种情形。其一,假若文本所描述的情形中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某一语言区域中的特定制度和文化等成分,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其二,原文本作者与译者的语言使用风格不同也会使翻译中的意义损失;最后,译者与原文作者的意义观和价值观不同时,翻译中意义的损失不可避免。[2]
由此可知,翻译中意义的丢失是常见的,甚至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由于电影字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译文就具有“浓缩性”特征。因此,“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化类型:原声口语的浓缩的书面译文”[3]。字幕翻译的浓缩性决定了译文与原文信息的不对称性,而最主要的又是表现在信息的不完整性上。既然意义的损失是翻译的本质属性,那么成功的字幕翻译又是如何对这些损失进行补偿而使交际信息的得失达到平衡的呢?以下将以古代历史题材剧的字幕翻译为例,从纽马克所归纳的意义损失三种情形分别加以论述。
一、文化成分在翻译中的得失
翻译目的论的倡导者弗米尔(Vermeer)就曾对众说纷纭的“文化”一词下过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的准则规范和习俗惯例,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必须懂得的,这样才能‘与人相类’或与人相异”[4]。翻译意味着文化比较。译者根据自己对源语文化专有性的了解来解释源语文化现象。译者将目标语文本提供给新的读者,而此译文当然是按照译者对读者的需要、期望、已有知识等的设想来完成的。由于源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分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区域,译者的设想显然不同于源语文本作者的设想。这意味着译者不可能提供和源语文本同质量的信息,他所给的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信息。[5]这里的“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信息”恰恰是目标语读者所需要的。
尊卑等级、风俗习惯等文化成分在古代题材的影片中尤为常见。由于这些都属于文化专有项,翻译起来损失就在所难免。影片《孔子》中就有较多的尊卑称谓,如“臣”“在下”“寡人”等。比如,鲁王接见孔丘时说道:“寡人希望你能将自己的主张推向整个鲁国。”其中“寡人”就是皇帝的自称,具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色,对应的字幕翻译则是:“I??d like to see your policies applied throughout the Kingdom of Lu!”译文用毫无尊卑概念的“I”来对应中文的“寡人”虽然造成了意义的损失,但这种损失换来的是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交际的成功,因而是可行的译文。
类似的例子在《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和《赤壁》等的字幕翻译中也俯拾皆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