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塘村聆听茶马古道的故事.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红塘村聆听茶马古道的故事.doc

在红塘村聆听茶马古道的故事   碧空澄明,帘卷西风,我踩着冬天的肩膀,随着人流,走进了乡愁萦绕的滇西茶马古道顺下线(顺宁至大理下关)上的红塘村,聆听茶马古道的故事。   凤庆旧称顺宁,是茶香浸泡的古城,3200多年的锦秀茶王,依然用王者的姿态、检阅的目光,抚摸我们每一个怦然心动的细节。30万亩茶园,成就了凤庆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的美誉,国色天香的滇红,曾作为国礼赠予英国女王和斯里兰卡总统……于是,一个被称作世界“滇红茶乡”的凤庆,在历史的褶皱里熠熠生辉。   《滇海虞衡志》有“顺宁(凤庆县)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的记载,荡涤尘埃与灵魂的诱惑,仿佛暗香涌动,却凝香不开,当茶话的序幕缓缓拉开,沧桑的岁月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故事。   翻阅《凤庆县志》,从凤庆县城出发,茶马古道分北道、“迤方”,北道即顺(顺宁)下(下关)线,红塘村就在北道上,609户人家像星星般诗意地撒落在5600亩茶园中,成为一幅淡墨的山水画。南来北往的马帮,沿着红塘村的红木村、塘报营、马力坡,经鲁史古镇,过黑惠江,然后经蒙化(今巍山)抵下关,再转运于丽江茶马市场,销往康藏……一路喧嚣,一路繁盛,一路驼铃,一路马蹄,从此,茶马古道一头挑着凤庆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头挑着大山之外沉甸甸的梦想。   这是一根承载千年茶文化的琴弦,只要你轻轻一拨,你就能听到厚重的历史回音。在王秋珍老人的记忆中,祖辈曾经说过,红塘村的茶园,原来只有张家和赵家基地,经过许多岁月的堆叠,才铺就了今天这漫山遍野的新绿。那时候,茶叶都是手工制作,通过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制作出来的茶外观呈黑色,所以叫黑茶。手工制茶极为考究,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承转,每一分火候都需凝心聚力去揣摩、把握,靠的不仅是灵气,还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揉捻这道工序,起初是依靠人力手推木桶揉茶,由于鲜叶量大,当天加工不完鲜叶,茶叶就会变质,自然也就无法制作好茶。怎样才能既快又省力地制作好茶成了人们殷切的期盼。季节不等人,凤庆人杰地灵,木工李道春花费有限的青春,发明了凤庆县第一台“水拉机”(水力揉茶机),水拉机可以带动四个木桶揉茶,促进了手工艺揉捻到机械加工的转变。王秋珍说,如今,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这实在是一种遗憾。其淡淡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和一丝丝忧伤。   当年揉茶的木桶,还珍藏在一个叫作大摆田的初制所里,只是当年飞转的木桶已经褪去了原有的光辉色彩,唯有从斑驳的桶边还依稀能辨别出毛主席语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水拉机的辉煌历史,正随着人们的记忆,慢慢老去,变得慵懒而黯淡。   大摆田初制所是凤庆县最古老的茶叶初制所之一。被人们叫作“马屁股房屋”的外观格外引人注目,中西合璧的门楼、门廊,闪烁的红五星,“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的标语成了特殊年代的“门脸”, 让人感受到这座建筑在当年建设时的那种特殊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争滇红标兵,鼓冲天干劲”的标语,呐喊出当年凤庆人制作滇红茶最为特殊的印记。   我静静地行走在古道上,千年的人行马踏,早已使古道瘦得光亮。夹道的蒿草还在疯长,岁月的风将古道慢慢裁剪,叮当千年的驼铃声,我再也没有听见。   王秋珍说,在这条古道上走过许多名人,赵军长走过,徐霞客走过……   王秋珍说的赵军长,我早就知道,那是被朱德题为“护国之神”的赵又新。赵又新,祖籍云南凤庆鲁史镇,15岁补博士弟子员,在《岳武穆奉诏班师赋》的补廪应试中写出“一木难支,宋室之偏安已定;百年遗恨,英雄之结局如斯”的名句,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1904年秋,赵又新与顾品珍、唐继尧、叶基等东渡日本留学,次年,与云南同学杨振鸣、罗佩金等40余人,率先加入孙中山在东京组织的同盟会。后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后回国,先后授任讲武堂教官、七十五标教练官。“武昌起义”后,率队反正,被推为统领,后又投奔江西督军李烈钧,先后任都督府顾问、水上警察厅厅长、赣军第二师第五旅旅长,“湖口起义”失利,潜返云南,为避侦缉,更名赵又新。回滇后,赵又新先任讲武学校校长,护国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二梯团团长,随蔡锷进军川南,屡立战功,战后任第七师师长。张勋复辟,唐继尧组织靖国军,赵又新任第二军军长,辖朱德、金汉鼎两个旅,驻守云南。其功勋卓著,被授予二等嘉禾勋章和文虎勋章。驻守泸州时,兵变战败以短铳自击而逝。   赵又新殉难后,孙中山南方军政府追赠他为陆军上将,云南省政府追赠武烈公,建武烈公祠于昆明翠湖畔,灵柩葬于玉案山麓。朱德题词“护国之神”;孙中山为其中殿题额“砥柱南天”。   赵又新热爱生活,一有时间,便在故乡凤庆年农历八月初从永昌(今保山)经右甸(今昌宁)进入顺宁(今凤庆)的锡铅(今习谦),在红塘村的历史上依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