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海孜煤矿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组合型式及其形成机制_琚宜文探究.pdfVIP

淮北海孜煤矿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组合型式及其形成机制_琚宜文探究.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6年 1月 地 质 科 学 CH 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41( 1): 35) 43 * 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 973 )项目 (编号: 2002CB2117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200403508)和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项目资助。 琚宜文,男, 1963年 7月生,博士后,高级工程师,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4- 03- 03收稿, 2004- 06- 08改回。 淮北海孜煤矿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 组合型式及其形成机制 * 琚宜文 1 侯泉林1 姜 波2 王桂梁2 方爱民3 (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 摘 要 煤矿中煤层断层与层间滑动构造 (简称层滑构造 )发育普遍, 可出现不同形式的组 合。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及其组合型式的研究,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 赋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 淮北矿区海孜煤矿为例,在现场观测的基础上, 分析总结了 7、8、9和 10煤层的断层与层滑构 造的组合型式, 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由于 7、8、9和 10煤层及顶、底板岩层组合的差异, 不同 煤层构造变形有较大区别。由于海孜煤矿岩层和煤层经历了多次构造活动, 断层和层滑构造 间产生了不同的空间组合,具体表现为 3种型式: 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同期扩展、断层与层滑构 造组成块体及断层与层滑构造间的相互切割和限制。煤层的构造组合型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构造应力作用、含煤地层的岩石力学性质和应变环境等。 关键词 中-小型断层 层间滑动构造 构造组合型式 形成机制 海孜煤矿 中图分类号: P5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63- 5020( 2006) 01- 035- 09 断层与顺层断层、缓倾角断层 ( B sha,t 1985)或层滑断层等在煤层及其顶、底板间非常 发育 ( Evans and B rown, 1973; Hathaw ay and Gayer, 1996; Frodsham and Gayer, 1997, 1999) ,层滑运动造成固态流变包括煤层流变是揭示自然界中应变、介质、环境、能量、动 力和时间各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突破口 (王桂梁等, 1993) ,层滑控制着矿产的形成 (孙岩 等, 1991) ,是制约煤与瓦斯突出最重要的因素 ( A lpern, 1970; Bust in, 1982; 彭立世等, 1988;王桂梁等, 1999)。近年来,沿煤层及其顶、底板间发育的断层与层滑构造研究取得 了较大进展,使人们不仅认识到矿井断层与层滑构造的基本特征 ( L ,i 2001;琚宜文等, 2004) ,而且还探讨了断层与层滑构造形成的主导因素 ( Bustin, 1986;王桂梁等, 1993)、断 层与层滑构造对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 ( Farmer and Poo ley, 1967; W illiams and Rog is, 1980; Shepherd et a.l, 1980, 1981; L ,i 2001)及层滑构造与煤层流变 (王桂梁等, 1988;琚宜文等, 2002)以及煤层变质程度 ( Stach et a.l, 1982; Teichm?ller, 1987; Ross and Bustin, 1990; Suchy et a.l, 1997; Fow ler and Gayer, 1999; Cao et a.l, 2000)的关系等。但是, 关于煤层断 层与层滑构造的组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入, 难以揭示断层与层滑构造 地 质 科 学 2006年 间的内在联系。在煤矿生产建设中, 揭露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断层和层滑构造。因此, 进行煤层断层与层滑构造组合型式的研究, 对分析区域构造变形史、查明和预测煤层赋 存规律、研究煤的耗散流变、煤层气的开发以及预防煤与瓦斯突出都具有重要作用。本 文以构造复杂的淮北煤田海孜煤矿为例, 对断层与层滑构造组合型式及其形成机制进行 深入系统的研究。 1 矿井地质概况 淮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部, 海孜煤矿地处煤田的中部, 构造形态总体上为一走 向近东西、向北倾斜的单斜构造。区内断层发育, 勘探揭露大-中型断层 34条,断层落差 皆在 20 m以上。断层走向以北东向为主, 其次为北东东向; 倾向以北西向为主, 其次为 南东向 (图 1)。矿井开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