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矿井顶板事故的救灾技术探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矿井顶板事故的救灾技术 第一节 概述 实现煤矿的安全开采,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不仅要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及制度,而且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科学态度。科学而严格的管理是安全生产的关键,马虎与侥幸的行为即人为因素则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从大量的事故统计中可知,由于管理不善,顶板事故所造成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如图4-1所示。 图4-1是1950~2003年煤矿各类事故发生次数与伤亡人数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次数占事故总数的29.5%,而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52.31%,居各类事故之首;其次是顶板事故,发生次数占事故总数的23.5%,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8.81%;水灾事故占事故总数的12.72%,伤亡人数占总伤亡人数的11.28%。由此可见,加强瓦斯煤尘爆炸、顶板和水灾事故的防治是降低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的重点内容。 图4-1 1950-2003年煤矿各类事故发生次数与伤亡人数统计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把死亡1~2人的顶板事故统计在内,不论是事故发生的起数,还是死亡人数,均居各类事故之首。根据对2001~2003年煤矿事故的统计,顶板事故起数占煤矿事故总起数的49.86%,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5.67%。可见,煤矿顶板事故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非常之大,加强顶板管理,减少或杜绝顶板事故的发生仍然是我们降低百万吨死亡率,扭转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重点工作之一。 由于煤矿顶板事故常见、多发,矿山救援中一项最频繁的业务就是顶板事故的抢险救灾。有人说,矿山救护队在顶板事故的抢险救灾中并无长处,实属偏见。一支真正掌握了顶板事故抢险救灾技术,拥有顶板事故抢险救灾装备,且具备顽强战斗品质的专业队伍,绝非普通采掘区队可以与日同语。顶板事故的灾害性、继发性较之于瓦斯、煤尘、火灾事故要轻一些,但“科学决策,安全施救”的重要性同等重要。 第二节 矿山压力与顶板控制 一、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 煤层开采以后,采空区上方岩层重量将向采空区周围转移,从而在采空区四周形成支承压力带(图4-2)。此时在工作面前方形成了前承压力,它随工作面推进而不断推移,最大值发生在工作面中部前方,峰值可达原岩压力的2~4倍,即(2~4)γH。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后,采空区后方将逐渐进入压实状态,此时也可能形成另一个波形压力峰值,此峰值根据情况有可能略大于、等于或小于γH值。前支承压力的峰值位置可深入煤体2~10m2,其影响范围可达工作面前方90~100m。在回采工作面推过后,上下两侧沿顷斜上、下均可形成支承压力,即称为侧向支承压力。 图4-2 采空区周围应力重新分布的概貌 1–工作面前方超前支承压力;2、3、4–沿倾斜、仰斜及工作面后方残余支承压力 在工作面与两侧回采巷道交岔处的拐角上,形成峰值很高的叠加支承压力,其峰值可达原岩垂直压力的7倍左右,如图4-3所示。 图4-3 煤层凸出角处的叠合支承压力 图4-4是煤层开采后顶底板岩层中压力的分布状态,可以看出,支承压力的峰值位置和其影响范围随岩层与煤层的距离而变化,即距离煤层越近,支承压力的集中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图4-4 支承压力在被开采煤层顶底板中分布示意图 1–采动影响带边界;2–支承压力区;3–卸载区边界 可见,为了减轻或避免支承压力对巷道的危害和改善采区巷道维护状况,就必须掌握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并了解它对采区巷道的影响特点。 二、采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掌握沿煤层走向方向的矿压显现规律,对于正确选择巷道的支架类型,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控制矿压,改善巷道维护状况有重要意义。现以本区段工作面采完后留下供下区段工作面复用的下部运输顺槽为例(如图4-5所示),说明巷道从开始掘进到开采工作完全结束的矿压显现过程。 图4-5 工作面下部顺槽顶底板移动的全过程曲线 1–移动速度曲线;2–移近量曲线 1、巷道掘进阶段(Ⅰ) 在煤层或岩层内开掘巷道,破坏了原始应力平衡状态,即会引起应力重新分布,围岩会产生移动和变形。剧烈期每天的移动速度为几十毫米,稳定期一般1毫米。 2、无采掘影响阶段(Ⅱ) 这个阶段的围岩移动主要是由于流变所引起的,即变形量是时间的函数。变形量极小,巷道基本稳定。 3、采动影响阶段(Ⅲ) 由于回采影响,围岩应力再次重新分布。加之空顶面积较大,导致矿压显现剧烈。工作面前方(Ⅲ前)每天移近速度为十几毫米,占总移近量的10~15% 工作面后方(Ⅲ后),每天移近速度为20~60毫米。这个阶段的移近量占总移近量的50~60%左右。 4、采动影响稳定阶段(Ⅳ) 巷道围岩经历一次移动影响后重新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平均移动速度比无采掘影响阶段稍大一些。仅占总移近量的5~8%。 5、二次采动影响阶段(Ⅴ) 由于受另一工作面开采支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