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定稿.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塞山怀古定稿

西 塞 山 怀 古 刘禹锡 学习目标: 1、了解咏史诗的一般特点。 2、理解诗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品读怀古诗的方法 1、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人物和典故; 2、清楚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 3、明确古与今(人与己)的连接点; 4、古今(人己)对比,结合诗句,体会作品主旨。 在手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知人论世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写作背景:西塞山,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八二四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写下此诗。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王气黯然消失。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诗歌大意 小组探究(5分钟) 典故: 艺术手法: 情感: 典故:西晋灭吴、伤往事(东晋、宋、齐、梁、陈的覆灭) 艺术手法:对比(西晋对东吴)、借古讽今 情感:①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国家统一 ②对前朝兴亡盛衰的感慨 ③既是对当今唐朝统治者的讽刺,也是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 ④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悲伤 课堂训练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2、《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何处?结合全诗分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 “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 “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写出了东吴的节节败退,政权覆灭的命运。 ③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隐忧和以史为鉴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相劝的良苦用心。 《西塞山怀古》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何处?结合全诗分析。 小 结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表现手法:对比、借古讽今 总结归纳: 1、由本诗看出,怀古诗一般是先写————,后抒发作者的———。 2、怀古诗是以————、 ————、————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的特点是多写————,且多用——。 历史史实 情感 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 文物古迹 古人往事 典故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