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山东大学).doc

放线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山东大学).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放线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实验报告(山东大学)

放线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配制合成高氏一号培养基的一般方法。 2.掌握放线菌形态的基本观察方法。 3.了解并掌握放线菌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1.高氏I号培养基 高氏 I 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和观察放线菌形态特征的合成培养基。此合成培养基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已知的无机盐,这些无机盐可能相互作用而产生沉淀。因此,在混合培养基成分时,一般是按配方的顺序依次溶解各成分,甚至有时还需要将二种或多种成分分别灭菌,使用时再按比例混合。此外,合成培养基有的还要补加微量元素,如Fe元素。 2.放线菌 放线菌是指能形成分枝丝状体或菌丝体的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常见放线菌大多能形成菌丝体,紧贴培养基表面或深入培养基内生长的叫基内菌丝 ( 简称“基丝” ) ,基丝生长到一定阶段还能向空气中生长出气生菌丝 ( 简称“气丝” ) ,并进一步分化产生孢子丝及孢子。有的放线菌只产生基丝而无气丝。 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依种类的不同,有直、波曲、各种螺旋形或轮生。在油镜下观察,放线菌的孢子有球形、椭圆、杆状或柱状。能否产生菌丝体及由菌丝体分化产生的各种形态特征是放线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3.插片法观察放线菌 将放线菌接种在琼脂平板上,扦上灭菌盖玻片后培养,使放线菌菌丝沿着培养基表面与盖玻片的交接处生长而附着在盖玻上。观察时,轻轻取出盖玻片,置于载玻片上直接镜检。这种方法可观察到放线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特征,而且便于观察不同生长期的形态。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青链霉菌 ( S glaucus ) ( S. fradiae ) 。 2.培养基:高氏 I号培养基(配方见后附) 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玻璃纸、盖玻片、玻璃涂棒,以及载玻片,接种环,接种铲,镊子,显微镜,双层瓶,马铃薯,酒精灯。 四.实验步骤 1.配置高氏I号培养基200ml。 1) 按配方先称取可溶性溶粉、放入小烧杯中,并用少量冷水将淀粉尽量溶解,再加 入沸水中,继续加热,使可溶性淀粉完全溶解。 2) 称取其他各成分依次溶解。由于条件限制,对于微量成分FeSO4·7H2O,直接用 分析天平称量,加入即可。 3) 待所有药品完全溶解后,补充水分到所需的总体积,进行pH 调节到7.2~7.4。 4) 材料灭菌:将所配溶液装在三角烧瓶中并加棉塞,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并用麻 绳捆好,用记号笔标记组号。取十个培养基,用牛皮纸包好,用记号笔标记大小面。同理盖玻片也用牛皮纸包好,再在盖玻片上加盖一层牛皮纸纸,用牛皮纸包好后,用记号笔标记,镊子也包好一起灭菌。将上述物品放入密封的加压灭菌锅中进行高压蒸汽灭菌121℃、20分钟。 2.倒平板 取融化并冷至大约 50 ℃ 的高氏 I 号琼脂约 20ml 倒平板,凝固待用 3.接种 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分别由青色链霉菌(或弗氏链霉菌)菌种斜面培养物挑取适量菌在琼脂平板上划线。 4.插片 以无菌操作用镊子将灭菌的盖玻片以大约 5.培养 将扦片平板倒置, 6.镜检 用镊子小心拔出盖玻片,擦去背面培养物,然后将有菌的一面朝上放在载玻片上,直接镜检(用油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记录 1、培养基中菌落形态观察:弗氏链霉菌为圆形,暗黄色,表面略凸 。 2、镜检结果: 类别 形状 明暗情况 粗细状况 基内菌丝 直或折曲,有分枝直或折曲,有分枝弗氏链霉菌孢子丝直或柔曲。孢子椭圆形,长圆形,表面光滑。 六.注意事项 1.倒平板要薄一些,接种时划线要密。 2.插片时要有一定角度并与划线垂直。 3.观察时,宜用略暗光线;先用低倍镜找到适当视野,更换高倍镜观察。?? 4.如果用0.1%美蓝对培养后的盖玻片进行染色后观察,效果会更好。 七.思考题 1.镜检时如何区分放线菌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及孢子丝? 答: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时,气丝在上层、基丝在下层,气丝色暗,基丝较透明。孢子丝形态各异,末端有孢子脱落。 附:高氏I号培养基配方 项目 量 可溶性淀粉 20g KNO3 1g NaCl 0.5g K2HPO4 0.5g MgSO4 0.5g FeSO4 0.01g 琼脂 20g 水 1000ml PH 7.2-7.4 配制时,先用少量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它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2013年 11 月 16日 姓名 马俊才 系年级 2012级生科2班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