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

清代漕粮海运与经济区域的变迁 倪玉平 清代的漕粮海运,最初的两次始于道光六年(1826年)和二十八年,咸丰朝以后,除因太平天国运动及义和团运动而偶有中断外,漕粮海运已经成为晚清时期最重要的漕粮运输方式。这种运输方式的变化,对清代两个著名经济区域:运河经济区和沿海经济区,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即欲就此问题做一简单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运河经济带河运时的繁荣 这里所说的“运河经济带”,系指运河沿线、漕粮河运时会经过的地区。通过对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的考察可知,漕运海运对它们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都不容忽视。河运漕粮的进行,使得原有工商业城市更加繁荣,也使得一些不甚发达的城镇发展成为兴盛的商业城市,并促进了邻近地区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1)物资流通量大 我国传统社会的商品交换水平不能算很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运作为最先进的运输方式,无疑是联系各地经济正常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大运河在这些地区的联系、沟通和纽带作用,运河沿线融为整体,江淮鲁豫等内地经济也连成一片。 清代前期河运兴盛之时,每年承运漕粮的运船六、七千只。按规定,凡漕船出运,除装载正耗粮米外,还可附带一定数量的免税土产货物。如果每年出运漕船以6000只计,每船平均携带“土宜”150石,则嘉道年间漕船每年所带的免税商货有90万石之多。再加上旗丁水手携带的走私物品,数量更为可观。这对于清代运河经济带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物资的交流,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以山东临清为例,南漕“悉由此河输至京师”,这里每届漕运便“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因为当地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量巨大,地产谷不敷用,只能取资于商贩,“秫、粱则自天津溯流而至;其有从汶河来者,济宁一带粮米也”[1]。有学者研究,乾隆时期,临清城内共有粮食市场六、七处,经营粮食的店铺多达百余家,每年粮食交易量在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之间,“是当时山东,恐怕也是华北最大的粮食市场”[2]。因为商业发达,临清钞关收入不断增加。乾隆元年(1736年),“解税额户部银29680两,工部银4572两”[3]。两者并计,共34000余两,可见贸易的兴盛。 (2)因漕运而地位上升 因地处运河沿线而使自己地位上升的例子极多。比如山东德州,“在汉为鬲,隋唐为长河县,宋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清为德州”[4]。随着明清漕运的发达,德州仓成为运河沿岸的四大名仓之一[5]。济宁州在明初也不过是兖州府所属一散州,只因运河通航后,成为南北漕船往返停泊的重要码头,地位得以提升。每年在此交流的南北货物不下数百万石,商民之至者乐而忘归,流寓之人恒多于土著,“庐旅盛于三选七迁”[6]。 临清也是如此,它位于运河山东段境,会通河与卫河、汶河在此交汇,是运河商路上最重要的枢纽性市镇。自东晋迄五代,临清“干戈云扰,沦为英雄用武之地”,并无商业价值可言。临清的兴起始于明前期,经明中叶至清中叶数百年间,随运河商路的兴旺而盛极一时,“勃兴而不可遏”。它的势力范围,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萃于此”,这种繁荣自然是“藉助此河之力颇大”[7]。临清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升为直隶州,下辖武城、夏津和丘县3县,成为临清建置史上的最高规格。 江苏也有不少例子。比如淮安,地处黄河与洪泽湖的交汇之所,是大运河沿岸南北交冲城市。它的城墙为清乾隆时所筑,名“清江浦”,濒临运河南岸,在清代建有船厂和漕仓。在海道未通以前,为南方诸省北上舍舟登陆要道,“帆樯林立,盛极一时”[8]。湖广、江西、浙江、江南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9],同时,除淮安常盈仓特设在清江浦之外,城内又另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仓3处,庄仓5处,可见位置之重要。 (3)贸易极度繁盛 漕粮河运的进行,使得人员往来频繁,物资流量巨大,运河沿岸城镇的贸易都盛极一时。有人这样形容乾隆年间临清的发达:“科第接踵,舟车毕集,货财萃止,诚天下佳丽之地,所以衣冠文物胜于他邑。”[10]这里商业繁华,店舍、塌房众多,货物批发转运买卖尤为兴盛。除了粮食,棉花、布匹、绸缎、红白糖、茶叶、瓷器、铁货、竹制口等货物的交易量也很大。[11]因贸易繁荣,临清的不少街道也以商业命名,如锅市街、碗市街、果子巷、白布巷、油篓巷、箍桶巷、马市街、牛市街等[12]。 德州也因漕粮河运,使得相关贸易频繁,饭店、旅馆等消费行业畸形发展。这些店铺均集中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刘智庙。当地居民也广泛参预这种商业活动,“几乎家家户户打锅饼、烙麻酱火烧,或烧羊肉,到处摆摊售卖”[13]。德州最著名的杂货店为德合号和德大号,均经营纸类、江大米、红白糖等与运河有关的商品,并随运河的畅通而持续了200多年。当地的农产品,如红白麦、吉豆、芝麻、玉米、红粱等,畅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