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质的量”内容的难度分析
1、问题的提出
“物质的量”有关内容是本次教材改革变动幅度较大的知识点之一。为了了解教师和学生对2种版本(必修1: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2版,下文简称“人教版”;王磊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7月第2版,下文简称“山东科技版”)中“物质的量”知识的适应性情况,笔者走访了本省实验区的几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从中获悉:“物质的量”再次成了教与学的难点。
新教材有关知识点数量的减少,教学要求的降低,内容呈现的图文并茂以及习题设计的精致多样,都应该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学生为何还是感觉那样难?是“物质的量”有关内容的绝对难度没有实质性的降低?是教材编写得不够科学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还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加大了“物质的量”的学习难度?本文试图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症结。
2、新教材“物质的量”内容难度的定量分析
与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高一化学教材(下文简称“2003版”)相比,新教材对“物质的量”有关内容的编排和要求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为此我们选用2003版教材作参照,并以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构建的课程难度定量模型[1],来分析新教材中有关内容的难度变化情况。
2.1 课程难度的定量模型
课程难度的定量模型如下[1,2]:
N (αS/T)+(1-α)G/T
N——课程难度,是指绝对的课程难度,亦即不考虑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学生等复杂因素,仅仅从文本角度对教科书进行的分析评价,且N值越大课程难度越大。
S——课程深度,泛指课程内容所需要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用大纲中知识点的要求或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赋值的加权平均数来量化。
G——课程广度,是指课程内容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的广泛程度,我们可以用有关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多少来量化。
T——课程时间,是指课程内容的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可以用通常所说的“课时数”来量化。我们可以用各版教材的教师用书中所规定的课时数来代替。
S/T——可比深度;G/T——可比广度;α——加权系数,且满足0α1,它反映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
2.2 3种版本有关内容难度的定量分析
2.2.1 课程广度
根据上文的说明,我们以各版教科书围绕大纲或课标的要求所设计的知识点数量的多少来量化。
2003版:①摩尔;②摩尔质量;③气体摩尔体积;④关于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⑤物质的量浓度;⑥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⑦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⑧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知识点数量为8,因此根据上文的规定,2003版课程广度G1=8。
人教版:①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②气体摩尔体积;③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知识点数量为4,课程广度G2=4。
山东科技版: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②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③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点数量为3,课程广度G3=3。
2.2.2 课程深度
鉴于大纲或课标对课程内容都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并把教学目标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对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进行赋值,用它们的加权平均来刻画课程的深度。
在2003版对应的大纲中,把教学要求分为2种:“知识的教学要求”和“使用仪器的技能和实验操作的技能的教学要求”。其中,前者分为4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对所学知识有大致的印象(A)、知道“是什么”(B)、懂得“为什么”(C)和能够“应用”(D)。分别赋值1、2、3、4;后者分为3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实验操作(a)”、“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b)”和“能够独立、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c)”。分别赋值1、2、3。
新课标把教学目标要求分为3种: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其中认知性目标从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水平,分别赋值1、2、3、4;后2种目标从低到高分为3个等级水平,分别赋值1、2、3。
基于以上赋值,3种版本“物质的量”有关内容的课程深度可计算如下各表:
表1 2003版“物质的量”有关内容课程深度统计
知识点名称 教学要求 C B B B C a C C 赋值情况 3 2 2 2 3 1 3 3 课程深度 S1=(2×3+3×4+1)/8=19/8 各序号代表上文中各序号的知识点,下同,
表2 人教版“物质的量”有关内容的深度统计
知识点 目标要求 认知性 认识 认识 技能性 初步学会 初步学会 体验性 体会 体会 体会 体会 赋值情况 (2+2)/2=2 (2+2)/2=2 (2+2)/2=2 (2+2)/2=2 (2+2)/2=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