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单质点或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计算简图: 将结构参与振动的全部质量集中于一点,用无重量的弹性直杆支承于地面形成单质点体系,当该体系只作单向振动时,就形成了一个单自由度体系。如等高单层厂房、水塔等. 单质点弹性体系计算简图 (a)单层厂房及简化体系;(b)水塔及简化体系 相对位移反应谱 三、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地震反应谱法 四、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五、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六、结构竖向地震作用 课下大作业 综述近三年的大地震 要求: (1)利用所学的地震基本知识对这些地震进行分析(震源、成因、震级、烈度、破坏情况等) (2)利用所学的抗震设计知识分析地震中结构的破坏情况(最好结合地震破坏的一些图片)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情况谈感受和想法 (4)…… * * * * * * * * * * * * * * * * * * * G1 2.95 2.70 2.70 2.70 2.70 2.70 G2 G3 G4 G5 G6 例2:基本烈度为8度,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G1=5399.7kN, G2=G3=G4=G5=5085kN, G6=3856.9kN。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解: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各层水平地震剪力标准值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 Σ 2.95 5399.7 1 6.65 5085.0 2 9.35 5085.0 3 12.05 5085.0 4 14.75 5085.0 5 17.45 3856.9 6 Vi (kN) Fi (kN) Gi Hi (kN.m) Hi (m) Gi (kN) 层 67320.9 21328.82 33815.25 47544.75 61274.25 75003.75 306269.72 884.5 985.7 805.3 624.8 444.4 280.4 4025.1 884.5 1870.2 2675.5 3300.3 3744.7 4025.1 29596.6 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于基本烈度为8度区,场地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层高和层重力代表值如图所示。结构的基本周期为0.56s,试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地震剪力标准值。 4.36 3.36 3.36 G4 =831. 6 G3 =1039. 6 G2 =1039. 6 G1 =1122.7 3.36 课下作业题 如图已知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的地区,场地条件为Ⅰ类,试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及底部剪力法计算该框架的层间剪力。 课下作业题 竖向地震运动是可观的: 根据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在震中距小于200km范围内,同一地震的竖向地面加速度峰值与水平地面加速度峰值之比av/ah平均值约为1/2,甚至有时可达1.6。 根据地震计算分析,对于高层建筑、高耸及大跨结构影响显著。结构竖向地震内力NE/与重力荷载产生的内力NG的比值沿高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烈度为8度时为50%至90%,9度时可达或超过1;335m高的电视塔上部,8度时为138%;高层建筑上部,8度时为50%至110%。 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 目前,国外抗震设计规定中要求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结构或构件有: 1.长悬臂结构; 2.大跨度结构; 3.高耸结构和较高的高层建筑; 4.以轴向力为主的结构构件(柱或悬挂结构); 5.砌体结构; 6.突出于建筑顶部的小构件。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前三类结构要考虑向上或向下竖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 计算结构竖向地震作用的方法: 静力法:取结构或构件重力的某个百分数作为其竖向地震作用; 水平地震作用折减法:取结构或构件水平地震作用的某个百分数其竖向地震作用; 竖向地震反应谱法:与水平地震反应谱法相同。 规范采用的是基于竖向地震反应谱法的拟静力法。 时程反应分析:采用竖向地震波时程,按直接动力法计算 七、多自由度体系的时程分析 反应谱法有何缺点? 不能反映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过程,尤其是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进入塑性状态时,基于弹性分析的反应谱法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地震反应。 60 9度 80 8度Ⅲ、 Ⅳ场地 100 8度Ⅰ、 Ⅱ类场地和7度 房屋高度范围(m) 烈度、场地类别 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 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用不少于二组的实际强震记录和一组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 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峰值 620 400 510 220 310 — 罕遇地震(cm/s2) 140 70 1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