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防范常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生安全防范常识

大学生安全防范常识 ?????? 1、学生公寓居住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钥匙不要转借他人,室内无人或晚间睡觉要关门,养成随手关、锁门的良好习惯,节假日离校前要关闭门、窗及水、电。 ?????? 2、贵重物品不用时最好锁在抽屉和柜子里,常用的手机、随身听等物品放置于安全隐蔽的地方,外出时随身携带。 ?????? 3、数额较大的现金存入银行。银行卡、存单等不要使用自己的生日作为密码,也不要告诉他人。 ?????? 4、预防诈骗,不要轻信他人,遇有不相识的人求助时可带其到系部或院保卫机关,不轻易借现金或贵重物品给他人。 ?????? 5、大学生要慎重择业,尽可能通过组织到人才市场、大学生供求见面会择业。不要轻信他人,防止被骗误入传销等非法组织。 ?????? 6、外出旅游中要注意乘车船时人身和财物安全,防止扒窃、诈骗等活动,遇事及时向当地警方联系,不私自解决。 ?????? 7、不私拉乱接电源,不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及擅自使用煤油炉等可能引发火灾的器具,不吸倒床烟,熄灯后避免点蜡烛,人离宿舍要随手拔掉充电器、关闭电源,不使用电炉、热得快等电热设备。 ?????? 8、挪用、损坏消防器材是违法行为。要爱护消防设施、避免发生火灾时无抢救器材可用。 ?????? 9、发生火灾后在及时抢救的同时向消防部门报案,讲清火灾地点及单位,尽量讲清燃烧物质及人员分布等情况,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若置身火场用湿毛巾捂住嘴鼻,火势较大时用湿棉被等物掩护迅速逃生,被大火围困要靠近安全窗口大声呼救。 ?????10、谨慎交友,不与社会人员交往,防止被骗及其他侵害行为。预防网上交友、购物陷阱。 ???? 11、遇到校外人员寻衅滋事,注意策略、避免纠缠,防止事态扩大。及时报告公安保卫部门,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 ????? 报警电话: 火警119????????? 巡警110 ? ??????????????????????? 学苑街派出所 8261110 ??????????????????????? 五星街派出所 2116110 提高警惕 防范诈骗 目前,高校经常发生学生遭遇各种侵财型诈骗案件,为了防止此类案件发生,增强学生明辨是非和防范的能力,现将??类侵财诈骗案件的具体形式以及防范措施通知如下,若发现嫌疑人务必及时报告学院保卫处。 一、侵财诈骗案件的类型: 第一类 骗取医疗费用进行诈骗 行为人利用获取的当事人家庭情况(通过毕业生上网求职发布个人资料),谎称当事人的老师或抢救医生给当事人亲人打电话,称当事人因交通事故入院抢救急需用钱,骗其亲人将较大金额的“手术费”、“医疗费”打入指定的银行帐号内。 行为人在校园周边地区事先有意无意挑起事端打架,假装伤势较重,骗取当事人赔偿各类“医疗费”、“补助费”。 第二类 借取财物时进行诈骗 行为人多冒充自己是某某的同学或老乡,骗取当事人信任,称其自己出现吃、住、行困难,以借用当事人的手机打电话与某某联系,或借贷一定财物,行为人往往趁当事人不备,骗走财物。 第三类 骗取储蓄卡帐号及密码进行诈骗 行为人一般先骗取当事人信任,或承诺给一定好处,借用当事人储蓄卡存取钱,趁机套取当事人储蓄卡帐号和密码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当事人储蓄卡帐号和密码后,将储蓄卡调包或复制其储蓄卡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将存款悉数提取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第四类 虚假就业广告诈骗 行为人利用当事人求职心切的心理,在网络媒体上发布虚假招聘或就业信息,并利用虚假的空包公司身份或虚假中介身份骗取当事人信任,进而达到骗取当事人的“中介费”,“上岗培训费”、“建档费”、“岗位担保金”等钱财的目的。 第五类 中奖诈骗 行为人利用当事人占便宜的心理用手机短信或其它途径告知当事人中了某某大奖,骗其将一定金额的“手续费”、“邮寄费”、“个人所得税”等汇入或打入指定地点或帐号。 二、防止此类案件发生的具体措施: 1、各系要组织学生学习上述资料,要求学生告知家长,遇有要求汇款事宜,务必立即与系上老师、保卫处核实,避免上当受骗。学生如遇医疗纠纷,马上向系上和保卫处报告。 2、提高警惕,不要占小便宜,不要轻易相信别人,保管好自己的储蓄卡和密码,切勿用生日、学号或身份证号码作密码,遇事要及时向系上老师和保卫处报告。 3、在求职时不要轻易、盲目交纳各种应聘费用,应到正规大型的招聘会或场所求职。 4、不要相信手机短信中中奖或获得礼品的信息。要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603111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