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学生常见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doc
高一学生常见思维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金立 (jinxiao4490@)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0)
在高中生中流行着这样一句怨言:“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这不仅反映了数、理、化各学科特点,而且表达出了“物理难学”这一呼声。学好物理确实不容易,需要较强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因为它是智力的核心,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和保障。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思维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学生平时已经从日常生活经验和书本杂志以及互联网上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对物理问题的思考并不都有效,需要教师去引导、启发、归纳、分析和过滤,然后经过学生思维加工内化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高一学生常常因为思维定式和生活经验的误导,出现了一些思维障碍,造成物理学习困难。
一、思维障碍的来源
1.生活负迁移。学生不自觉的绕过科学概念构成的判断和推理,从个人的日常经验和观念出发,想当然的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得到错误结论。
实例1.如图所示,一个轻质弹簧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小球A由弹簧正上方某高度自由落下,与弹簧接触后,开始压缩弹簧,设此过程中弹簧始终服从胡克定律,那么在小球压缩弹簧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答案:C)
A.小球速度一直增大
B.小球速度一直减小
C.小球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小球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在学生的答案中,第一次选择B的占70﹪以上,问其理由得到“人运动中遇到障碍就会自我保护而减速,因此运动物体遇到弹簧弹力的阻碍也应该减速”。
实例2.甲、乙两队举行拔河比赛,甲队获胜,如果甲队对绳的拉力为F甲,地面对甲队的摩擦力为f甲;乙队对绳的拉力为F乙,地面对乙队的摩擦力为f乙,绳的质量不计,则有F甲____F乙,f甲___f乙(选填“>”、“=”或“<”)(答案:“=” “>”)
在学生的答案中,第一空填“=”的占80﹪左右,而第二空填“>”的不足10﹪,问其理由得到“只有F甲>F乙时,受力不平衡了,改变运动状态,导致向甲队方向移动,最后甲队获胜”。
实例3.物体A、B同时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A以10m/s的速度匀速前进,B以2m/s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1.一题多变变式,就是通过对某一题目进行图形变换、条件变换、结论探索、类比等多角度和多方位的探究,使一个题变为一类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探索、创新能力。例如,在解决实例4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我就是这样操作的。
变式1:把实例1中的弹簧和小球相连,倒置在升降电梯中,当电梯带着弹簧和小球匀速上升后,突然电梯停住,小球由于惯性压缩弹簧,那么在小球压缩弹簧的过程中,小球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如何变化?(答案: 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一直增加,速度一直减小。)
变式2:在变式1中,电梯突然停止改为突然加速且做匀加速运动,小球由于惯性拉伸弹簧,那么在小球拉伸弹簧的过程中(设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小球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如何变化?(答案:小球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加后减小,速度一直增加。)
变式3:分析各题中小球的动能、重力势能及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变化情况?
最后,比较各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正确思考问题的步骤:先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合外力的大小、方向的变化,以及合外力(加速度)方向与物体初始运动状态的关系,最后得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或能量变化。
2. 一题多解变式,就是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范围内,尽可能提出不同的解题构想和方法,拓宽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思考周全的能力。例如,在解决实例3中出现的思维障碍,我就是这样操作的。
【解析一】物理分析法 A做υA=10 m/s的匀速直线运动,B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2 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题意,开始一小段时间内,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它们间的距离逐渐变大,当B的速度加速到大于A的速度后,它们间的距离又逐渐变小【解析】极值法物体A、B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分别是sA=10t,则AB间的距离可见Δs是先变大后变小的。
【解析】法根据题意作出A、B两物体的υ-t,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再次相遇前它们之间距离有最大值的临界条件是υA=υBΔs有最大值,之后,Δs又逐渐变小。
【解析四】相对运动法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B间的距离,所以可利用相对运动求解选B为参考系,则A相对B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分别是υ0=10 m/s、υt=υA-υB=0、a=-2 m/s2Δs是先变大后变小的。
3.生活类比法,就是对于一些极为陌生、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熟悉的、形象化的去类比,那么往往会产生“一语道破天机”的惊人作用,帮助学生加速认识。这样类比,可以使学生领略类比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的方法,既加强了间的横向联系,又激发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