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马迁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城管来了之后;第五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一、商业的发展;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 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4、春秋战国: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6、宋元:商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乔家一度有2000万两现银,总资产接近3000万两白银。而在同期,清政府年收入仅有700万两白银。慈禧西行避难时,乔家曾一下借给清政府30万两白银,救清政府于危难之中.;;经营理念:诚信为本、广聚财源、汇通天下
;商;山西商帮
徽州商帮
福建商帮
广东商帮
山东商帮
宁波商帮
龙游商帮
洞庭商帮
江西商帮
陕西商帮;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辞》;;今朝半醉归草市,;二、城市的发展;朝 代;二、城市的发展;争鸣:唐代有没有夜市?;中国四大名镇;汉唐宋明清时期三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1、丝绸之路;大约在1600年前,曾经繁荣一时的楼兰古城突然从中国西部神秘地消失了,涉及这座古城的许多东西成了难解的谜。;2、陶瓷之路;材料1:(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问题设置:陆二为什么烧掉灯草?
材料2: 人们常说“士农工商”,商人位于四民之末。明太祖规定农民可以穿细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能穿布,农民之家有一人经商,也不允许穿细纱。
问题设置: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两则材料说明政府对商业的态度是什么?;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了矛盾;
;★商鞅;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1、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商业和商人地位低下;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5、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6、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7、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商人群体活跃。
;中国古代的商业与城市;电视剧《大清徽商》; 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历史悠久,为什么近50年来只有一位中国企业家成为《福布斯》封面人物?;1、当看到“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的场景时,我们可以断定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
A、宋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2、“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这句话说明山西商人( )
A、能向麻雀一样飞 B、活动范围广
C、像麻雀一样灵活 D、具有麻雀的特性
3、明朝中期,晋商、徽商纷纷暴富的社会原因
A城镇繁荣、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长期勤劳
C一直喜欢从事食盐贸易 D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材料3:“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
——钱咏:《履园丛话》
提问:这反映了人们的什么思想?有什么后果?;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2.探究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弊,或是利弊参半,还是不同时期各有利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