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比较
孟繁一
1楼
作者:蔡锐基
孟子和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其中,孟子更是被后世之人尊称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硕儒,“孔孟”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而荀子亦是先秦孟子之后的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他创立了博大的儒学思想体系,也为儒学在中国几千年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同是儒家大师,同出儒门,尊崇孔子,为中国儒家学做出了杰出贡献,但两人在人性方面的观点却截然不同,总的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却主张“性恶”。究竟是“性善”还是“性恶”,见仁见智,不同人会有不同观点看法,我们也不能武断地对这两种观点妄然作出对或错的判断,但是通过对这两者进行一个比较、探讨却有可能得出一些于我们有益的结果。
一、孟子及其性善论
(一)孟子的生平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孟子的生卒年月目前有各种不同观点,但学术界比较支持的说法有两种:“一是元代程复心的《孟子年谱》说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享年八十四岁;二是现代学者杨伯峻认为孟子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1][2-3]从以上两种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很高寿。关于孟子的先世,今人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说法,都认为孟子是鲁国公孟孙氏的后代。关于孟子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家庭的教育,特别是传说中孟母“断织”和“三迁”更是孟子家庭教育的典型,虽然,这些只是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但从某一角度上看,可知孟子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第二是孟子的师承问题,按照传统的儒家发展脉络,孟子师承子思,子思受业于曾子,但这只是古人为了维护孟学的正统性而撰写出的,并不可信。“据今人考据,孟子不是直接受业于子思,而是子思的再传弟子。”[2][18] 孟子和孔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周游列国,先后去过齐、魏、宋、滕、鲁等国到处宣传自己的学说,一度“后车数千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浩浩荡荡风光无限,道性善,传仁政,只是处于战国这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他的学说并没有被各国君王所接受,所以年老的孟子和孔子一样,不再出游,而是修身养性,潜心治学。
(二)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是孟学中闪耀着光辉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假若没有性善论便构建不成孟学这一思想体系。“性善”是为讨论仁义礼智诸德的内在根据而设,为论证王道仁政的内在基础而论。要探讨孟子的性善学说,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性”。“性”是孟子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孟子》中“性”字主要指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如“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山之性也哉”,就是指山的本来的属性和资质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孟子对“人性”的界定,主要就是指人原本既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人性总的分来有两种:一即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性,二是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之性,按现在的说法便是:一是自然属性,一是社会属性,特别是指道德良心方面的属性。告子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他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主要是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理方面的属性,而否定道德性,是不全面,也是不合理的。孟
善不是以前一种为据,只以后一种立论。他说“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口之于味虽然是一种性,但君子不以此为性,只以此为命;仁之于父子虽然是命,君子不以此命,而是以此为性。孟子便是这样,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作为立论的根据去构筑他的性善大厦。接下来就对孟子的性善大厦进行解读《孟子 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说: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 告子章句上》第六章中,孟子回答弟子公都子的提问时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在上述两段文字中,有这么几个关键词: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人也以及人皆有之。 对于六个关键词进行概括,可以得出这么一句话: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不是人。这是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良心。这两段文字是孟子对人的本质属性的界定:良心人人固有,“四心”即良心在孟子的“性善论”立论的基点,极为重要。但是,光有良心并不能说明人性便是善的,因为良心只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假若没有表现出来,便还无法断定性是善还是恶。《孟子 公孙丑句上》第六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子 告子章句上》中也有类似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