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案02.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案02.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教案02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你认为诗歌、文学、小说可以称作文化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以称作文化? 2.明清时期,又有哪些文化? 3.本节课题目是: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你认为特点鲜明指的是什么吗?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可以;习俗、艺术…… 戏剧、书画、科技著作…… …… 设计意图: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意见统一的定义,对于初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更是困难。有鉴于此,将抽象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提出前两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回答。设计的第三个问题,估计很少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通过学生对内容的学习,逐渐形成自己对明清文化特点的理解。 讲授新课 整体构思:将课文内容重构为建筑篇和科学技术篇。在建筑篇中通过认识、解读、品读长城与故宫,在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感知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在科学技术篇中通过识其人、品其书、感其时,感知明清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感慨封建社会埋没了多少的才子巨匠。 建筑篇 (一)长城 1.认识长城 [提出问题]看图,请用词语描述长城景色的特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夕阳下的长城:丹霞似锦;彩云满天;神奇飘渺..... 夜景中的长城:灯火辉煌...... 春夏秋冬的长城:(1)春:万物复苏;(2)夏:青翠欲滴;(3)秋:层林尽染;(4)冬:银装素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长城之美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解读长城 展示材料: 材料一:汉人晁错所云: “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归居,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以是观之,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去矣。聚而不罢,为费甚大; 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 材料二:秦时,“北筑???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材料三:历史上,长城南北两大文化集团,长期处在对峙——不稳定——停止又对峙的循环往复之中,而长城是两种势力的藩篱。由于它的阻隔,不仅保护了中原较先进的农业文化,同时也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文明社会的发展。 [提出问题] (1)从材料一中归纳历代统治者为什么修长城?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修筑长城的意义。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少数民族威胁边境安全,百姓苦不堪言; 长城维护了边境安全,保护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文化;促进了中原和边疆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维护了边疆繁荣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层次文明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提起长城,大概初中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印象,但为什么修长城?修长城有什么意义?很多学生则无法解答。因此通过提供材料,锻炼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3.品读长城 展示材料: 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义勇军进行曲》中雄伟庄严的嘹亮歌声,曾经在反击外来者入侵,保卫中华民族生存的抗战歌声,响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大江南北。 材料二:汉末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的“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更是把长城与壮丽的河山景色相结合,抒发了雄壮的革命胸怀。 材料三:1954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了八达岭长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登上八达岭长城,发出了“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的感慨。迄今,八达岭长城先后有46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登临。他们在这里播种友谊的种子,唱响和平的心曲。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长城的现实意义。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文学艺术的宝库,是中外友好交往的名片。 设计意图:今天,长城已经远离了古战场的硝烟,但历经两千余年的长城阅尽了人间沧桑后是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通过解析三则材料论证了长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焕发了活力,是民族象征,是艺术宝库,也是中外交往名片。而且通过学习,学生对长城在古今作用也有了深入了解。 (二)故宫 1.认识故宫 [提出问题] (1)找出故宫中心由南向北依次有哪些建筑? (2)故宫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学生预期活动效果: 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整体布局以中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