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邢映纯)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道(邢映纯).docVIP

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邢映纯)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道(邢映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邢映纯)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道(邢映纯)

PAGE  PAGE 7 浅析陈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道 邢映纯 古今中外,在教人立身处世的名言警句中,常常可以看到劝人“行善积德”的文句。《周易坤文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国语晋语六》称:“夫德者,福之基也。”深受毛泽东等伟人推崇的曾国藩更坦言——人生第一是行善积德,称:“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西谚也说“All mankind are beholden to him that is kind to the good.”( 行善者,人人铭记之。)然而在中国当下,要不要做善事似乎成了一件颇为令人纠结的事——有人视行善为作秀,有人怕被骗而不行善,有人行善竟成了法庭上的被告。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仔细品读爱国实业家、潮州市荣誉市民陈伟南先生的事迹,你会发现,伟南先生确实是一独特的存在。他以自己数十年的人生经历,解开了我们心中关于“要不要做善事”、“怎样做善事”的疑问。伟南先生的“慈善之道”,不着一字,却字字珠玑。 尊重受助对象,是为“真善”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生来就想当恶人的。相信每个人在成长初期,都心怀梦想,希望自己能“日行一善,积久成德”。然而,行善也需要艺术,有好的行为动机,更应讲究方式方法,方能有好的效果。 十多年前,笔者跟随有关部门到一家贫困户家中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电视台记者同行。到了那户人家破烂的小屋,当我们一行人兴冲冲地带着慰问金、礼品涌进去时,那受资助的老大娘却愤怒地把我们赶了出来——电视台的摄像机,让她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一再说:“别拍我,我不需要你们帮助!” 尊重受资助对象,正是伟南精神动人之处。1984年10月,伟南先生首次回到阔别38年之久家乡沙溪镇沙二村,独自去了他幼年启蒙的学堂,只见现今的沙二村小学校的校址,依然在这座逾百年的旧祠堂里,便迳直找到校长,主动提出:“我来建一座学校可好?”而且随即捐出200万元。“可好”二字,应是原话直录。在后来的数次捐赠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习惯表达从伟南先生口中涌出。比如他对时任潮州市市长的郑睦鑫说:“我每年都会来,每年回来至少办一件好事。我在香港赚一元钱,我俩就每人五角,好不好?”2011年年底,陈伟南先生又一次来到沙溪医院,得知医院正在改建手术室,他对院长等人说:“我现在能不能上手术室去看看。” 2012年正月初一,他与沙溪华侨医院院长通电话,得知新年医院还将要添置病房供氧及传呼系统时,伟南先生当即毫不犹豫地说:“好!这个想法很好,需要多少钱,我马上将钱汇去。”这样的言语,常常令每一位受资助对象或受资助项目负责人感到如沐春风。我们品读这样的语句,也常常感到惊奇——哪有准备帮助别人的人,竟然需要以这样谦逊的姿态,询问人家“好不好”!脱口而出的朴实话语,正是先生谦逊、细心、善良人格的直接写照。在先生那里,做好事是他从心灵深处涌出的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丝毫没有“迫不得已”的成分。而在不少场合,伟南先生更坦言,他在潮州有两个“契仔”——一是沙溪华侨医院,另一个是宝山中学。 尊重受资助对象,除了在言谈中注重受资助一方的感想、顾及自身言行举止外,伟南先生还做到了一般慈善人士所难以做到的一点,即“不等提出,主动捐赠”。得知潮州海外联谊会组织有关方面专家做好《潮州志补编》整理出版工作,他第一时间致电沈启绵先生,称:“志书出版的资金,我来负责”, 并当即划来人民币30万元。正月初一获悉沙溪华侨医院拟添置新设备,正月初五陈伟南先生已将25万元的设备购置资金汇入沙溪华侨医院的户头!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这种“捐赠特色”时,伟南先生这样说:“我们不是专业人员,不懂得医疗、教育的专业问题,不能够因为自己捐了钱,就对工作人员指手划脚,我们只能够提一些供参考的意见,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支持他们。” 在中小学教科书中,我们学到了“饿人不吃嗟来之食”的道理;但在实际行动中,当我们处于“资助者”位置时,常常便忘了这道理,忘了从受资助一方出发去想问题、做事情,而以“施恩者”自居,油然产生出一种心理优越感,不自觉地有了高高在上的姿态,不知不觉中便会在“给予”的同时,给受资助者带来伤害。伟南先生面对受资助者的这种言谈举止之美,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更绝非事先设计好的对白。这种不自觉地放低身态的做法,来自于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来自于良好的家风传承,来自于自身阅历及修养,更是一种长期行善积蓄起来的习惯性行为。这,也是伟南精神的迷人之处。 坚持“三不”原则,是为“至善” 伟南精神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其“去功利性”。上文提到,伟南先生在数十年捐赠过程中,一直严守“三不原则”,除“不等提出,主动捐赠”外,其他“二不”——“不图留名,重办实事;不提要求,无私奉献”,都体现了伟南先生行善之道的另一大特色——不带功利性质。 行善一旦染上功利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ongwxiaj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