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字时代为何要重拾人文阅读?.doc
PAGE
PAGE 6
数字时代为何要重拾人文阅读?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被称作数字时代的新纪元。如果说个人电脑的拥有率还不足以说明地球村的大多数居民都已经接入了一个类似黑客帝国的虚拟世界的话,那么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进入互联网世界的现实应该可以用来确证数字时代的到来。据工信部统计,2015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为12.86亿人,普及率高达90%以上。这是一个足以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数据,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睡觉之前可以体验与自己的手机互道晚安的“温馨”。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手机已经变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整个人类正大步走在进化为美国DC漫画旗下超级英雄的道路上。
数字阅读的尴尬
如果,我们在一个识字率不超过10%的时代,比如民国,一大堆人从来不阅读是一点儿也不奇怪的。但是,如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使得“识字”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基本能力,阅读能力已成为国民的必备素养。不过,每每提到阅读,我们其实是不自信的。比如最近在互联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小孩在机场集体阅读事件,根据一张照片显示,一群学生在机场候机大厅,人手捧着一本书,场面鸦雀无声。如果这事儿的主人公是中国人,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找找看,老师在那个旮旯里盯梢呢?是以,人们纷纷哀叹,日本国民的素养由此可见一斑。那么,我们变换一下,如果这时候这群日本学生每人捧着一个手机,但假设他们其实大部分仍然是在看书,只是载体是更为便捷的电子设备呢?估计,网络舆论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吧。原因就在于,移动设备所能够提供的活动类型并非只有阅读,拿着手机的小孩也有可能是在玩游戏。
每当人们赶着早高峰的地铁上班时,车厢里每个人都会手捧着一个手机在阅读,那么这为什么不能作为我们国民好读书的表现呢?大家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且不说他们未必都在阅读,就算真的是在阅读,读的也是一些微信文章,那么,读微信文章也能算阅读么?读网络小说也能算阅读么?我想这个问题会引起很多人的深思。英国作家约翰?凯里在《阅读的至乐》中提到读书最大的敌人是电视,在互联网和移动电子设备尚未发展起来,甚至电脑都是庞然大物的时代里,电视当然是头号公敌。但是,他忽视这一点,就是媒介本身正在飞速发展,曾经被视为头号公敌的电视如今已经彻底地退居老年人宠物的地位。如果是在今天,想必凯里就需要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阅读问题了。
浅阅读与深阅读
阅读其实并非铁板一块,比如畅销几十年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就曾经说过,阅读是分为很多层次的,除了比较常用的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之外,还有比较高级的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前两者可以粗略地对应我们平时所说的粗读,而后两者则可以对应我们所说的细读。显然,剑桥著名的“细查派”文本分析家如利维斯等人是不大可能用粗读来阅读《伟大的传统》这样的书的,同样,指望一个刚刚下班精疲力尽的通勤人员在地铁上采用类似方法阅读尼采或是曹雪芹的书那也是不人道的。毕竟,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在《寒冬夜行人》的开头也曾说过,你必须得找一个合适的地方,一个舒适的姿势才能开始你的阅读。
所以,日本的语言大师外山滋比古在谈到日本的阅读现状时提到,现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连最基本的报纸、杂志都出现了阅读困难,更不用说阅读中国古代的著作,也就是日本人所谓的“汉籍”。所以,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资讯弄得不知所措,根本不只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普遍的全球化症候。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平时地铁上无论是在看微信文章还是网络小说,其实都是在不停地重复着浅阅读,但是浅阅读毕竟也是获取资讯的一种方式,为什么必须谴责或者贬低这类阅读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找到答案,艾德勒在解释为什么将他阅读理论的对象局限在“书”上时表示:“答案很简单,阅读一整本书,特别是又长又难读的一本书,要面对的是一般读者很难想象,极为艰困的问题。而阅读一篇短故事,总比阅读一本小说来得容易。阅读一篇文章,总比读一整本同一个主题的书籍来得容易。”所以,我们不难看出,浅阅读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过于简单易懂,同样,这样就意味着复杂的内容无法通过这种模式来传递。
“重复”逻辑的肆虐
如果我们平时留意在微信朋友圈中被疯狂转发的“深度好文”,会发现事实上不过是披上“深度”表皮的“浅文”。据说,八十年代的中国学生,会聚在一起阅读非常深奥的书籍,比如萨特、康德,在北京还曾流传过“秘密的哲学王”的传说。可是,如今每个人吸收信息的渠道都开始变得单一且粗暴。如果说上学的时候还在老师的逼迫下阅读一两本专业教科书,那等到毕业之后多半都借助于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来获取信息。如果德国社会批评家西奥多?阿多诺还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肯定会像批判文化工业那般对所谓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