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锅、串串、麻辣烫、冒菜,那是不同的!.doc
PAGE
PAGE 4
火锅、串串、麻辣烫、冒菜,那是不同的!
茹在巴黎巴士底广场旁,开了一家串串店。
于是,她时常得跟客人解释:“不是火锅,不是烤串,是串串。”
当然,对推门而入,满口四川话的客人,就没那么费事。茹只需问:“油碟儿还是干碟儿?”
在川渝之外,但凡涮个锅子的吃法,都算是火锅。比如,在我们无锡,吃个涮羊肉,是火锅;吃个白菜、粉丝、贡丸,也算是火锅。我在上海时,有朋友说“请你吃火锅”,到了地方抬头一看,是个骨头汤火锅。
在川渝地区,说吃火锅,那是最正经的:红锅翻浪,白锅陪衬,给不擅吃辣又忍不住想尝尝禁果的诸位,预备着鸳鸯锅。虽然许多时候,我要吃鸳鸯锅,会遭遇本地人无限叹惋地迁就:“好好,鸳鸯锅就鸳鸯锅。”
吃火锅,下料也是大盘端来。老练的吃客,看一眼红锅,就会点点头,“你们老板是成都来的?”――因为重庆汤底,牛油普遍更厚,讲究的店,下锅之前,要一大块牛油给客人过目,方才下得去;滴在桌布上,须臾便凝结为蜡状;所以在重庆红锅里吃蔬菜,是件极考验技巧的事:一来蔬菜吸油,二来容易夹杂花椒;一筷蔬菜,可能比一筷肉都厚腻。成都火锅,汤底也放牛油,但正经火锅店,讲究底料丰富庞杂,久熬才香。是为与重庆的区别。
下料烫完,起锅再吃的,是冒菜。冒菜是可以连汤吃的,于是没有巨大成块的牛油下锅。
川渝之外的城市,有这种法子:将食材处理成小块、下锅烫后捞起来装碗吃,是为“麻辣烫”,纵横中国东部各城市,雄霸宵夜半壁江山的麻辣烫。
将串串搁在锅里,烫完起来吃的,是串串――粗看,算是火锅的简约版本。
――对非川渝人士而言,上面这一套简直像绕口令。“不都是在一个锅里,吃得我嘴里麻麻辣辣的东西吗?”
实际上,真不太一样。形式决定内容。
比如,去吃火锅,大家都要油碟:殷勤的店家会将蒜泥碟送上,让你看过“确是新鲜蒜泥”,再下麻油。若吃串串,大家便会要干碟:花生碎、黄豆末儿,佐以辣椒面和花椒面――贵州有些县城夜市,吃烧烤也是这个派头。
比如,在重庆,大家吃火锅不太耐烦吃羊肉肥牛。川渝地区,很善于把各类边角料发扬光大,挖掘出细腻周至的吃法来。比方说“夫妻肺片”这词,原来叫“夫妻废片”。卖牛肉的铺子,营业到晚,上灯了,牛头皮还是卖不出去――好大一片呢,就这么废了吗?想点儿法子,把牛头皮和大家都不要的牛下水,片薄了,加卤调匀,下好料,卖,应者云集。火锅涮料,亦复如此:吃火锅,进门要的四大金刚,基本是:鸭肠、黄喉、毛肚、菌花,还要问:“有没有脑花?有没有酥肉?”
外地人听了,很容易瞠目不知所对。
吃冒菜,麻花、酥肉、菌花之类会少一些,而代之以牛肉、毛肚、土豆、藕片,以及各类蔬菜。有口味重的,是可以喝冒菜汤的;但你如果敢喝重庆火锅汤,那真是钢做的食管铁打的胃了。
形式不同,所以吃法也不同。
吃火锅,很容易因为捞的问题抢起来。张三喜欢边烫边吃;李四喜欢一口气下一堆久炖;王五吃毛肚喜欢七上八下念叨完,吃一口脆的;赵六喜欢先下一堆菌菇慢慢炖着。甚至一个大锅里,烫个麻花吃,都容易热闹起来:有人偏爱吃煮软一点的麻花,眼巴巴地守着自己那一个,眼看有人要夹,就喝止:“我这个煮了好久,快要耙(软)喽,你吃得脆,各人另外煮嘛。”
吃火锅,不太好一个人去。仿佛日剧里请吃烤肉:如果一个人去吃火锅或烤肉,占一张桌子,会显得怪异;吃冒菜或麻辣烫,又没有这种“边涮边吃”的美妙。
但若一个人去吃串串,岔腿对着一个锅,下四五十串、开两三瓶啤酒,说起来,只算是喝夜啤酒而已。我就曾经在夏夜,一个山坡的串串铺里,一个人吃了五十三串,两瓶啤酒――鲜香猛辣,直吃得嘴里一片噼里啪啦,许多味道在烟花般烫舌,满嘴的香。
“为什么不直接开火锅店呢?”我问。
“因为我们开的是串串嘛。”茹如是答。
“但川渝之外的人吃惯的是火锅,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串串。”
“那就让懂的人吃喽。”茹答。她是个成都姑娘。
还真是。
对懂的人来说,一个冷门说法,仿佛是暗号。懂了,就可以免去许多交流。
以前,在话语还比较大一统的时代,大家只好寻找一些大一统的解读方式,说一些最普及的词汇。而这个时代的优点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每个非大众族群,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于是,诸如铁杆曲艺迷、古典音乐粉、冷门运动或球队迷,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喜欢用行话说话。既方便,又表达亲热,也是一种???份甄别,确认“你是个自己人”。
这种多元化的宽广程度,终于可以让巴黎的川渝年轻人,都可以独立成群了。你不必再去解释“川式串串火锅”,而只用两个字:“串串”。
一个微妙的密码。
“其实如果说是开了家火锅店,也可以。”我再次建议。
“才不要呢。”茹摇着头,“我花几个月手把手学炒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