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泉根《从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看《诗》的实用化轨迹-兼论赋《诗》的历史实质》[A].《中国文化研.docVIP

30周泉根《从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看《诗》的实用化轨迹-兼论赋《诗》的历史实质》[A].《中国文化研.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0周泉根《从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看《诗》的实用化轨迹-兼论赋《诗》的历史实质》[A].《中国文化研

从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看《诗》的实用化轨迹 ——兼论赋《诗》的历史实质 周 泉 根 (海南师大 中文系,海口571158) 【文献标识】: 周泉根《从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看诗的实用化轨迹——兼论赋诗的历史实质》[A].《中国文化研究》[J].2004秋之卷. 【作者简介】: 周泉根,男,汉,1977.1,江西南丰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投稿日期;E-mail:  HYPERLINK mailto:quangenxingzhou@163.com quangenxingzhou@163.com;  HYPERLINK mailto:pusu95@ pusu95@ 【文献摘要】: 春秋赋《诗》的形式历来有歌《诗》以赋、诵《诗》以赋和歌《诗》即诵《诗》等多种看法。透过多种赋《诗》定义,我们发现后人歧出的赋《诗》解释并不互相抵牾,而是昭示了典礼上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的日常化过程,以及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过程:即,赋《诗》言志始于奏乐歌《诗》言志而亡于言语称《诗》谕志,中间经历由徒歌吟志到诵《诗》言志的过程。其发展的逻辑乃是基于诗乐的普遍传播,藉“乡乐唯欲”之契机,为适应礼乐文明兴盛与衰落的历史发展的结果。 【文献关键词】: 赋《诗》、诵《诗》、歌《诗》 礼乐文明 实用化 《诗》的结集源于仪式用诗的广泛而长期,而仪式用《诗》的广泛而长期也使《诗》得以最大面地普及和最深入地传播。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另一个后果是典礼上固定程式化和多具象征意味的歌诗奏乐向具体生活和实际政治延伸,最主要表现是在折冲樽俎中的赋《诗》言志。这个延伸过程可以与赋《诗》之赋的含义歧出的现象中互为说明。本文试着通过透视春秋赋《诗》的多种解释探讨赋《诗》内涵的历史变化逻辑及其运动过程,并由此揭示“诗”的实用化轨迹。 赋,最初为周太师所教胄子之“六诗”之一。郑玄注之曰:“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孔颖达疏曰:“凡言赋者,直陈君之善恶,更假外物为喻,故云铺陈者也。”(《周礼正义·春官·大师》)今人王小盾认为“六诗”之赋乃是用雅言传述诗的方式,即“雅言诵”,与风为“方言诵”相对。 王昆吾《诗六义原始》,《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到《诗大序》,赋成为《诗》“六义”之一,成为一种叙事铺陈的诗歌创作手法,与比兴一道成为“诗文之异辞”(《毛诗正义》孔疏),后世几无异议。赋在两汉发展成为一种劝百讽一驰华骋辨的文体,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别体,这又是另一桩事。且说郑玄、孔颖达释“六诗”中的“赋”乃是从诗的义理的角度解释,把它于后来诗乐分家后后起“六义”之赋的概念混为一谈。倒是王小盾能从礼乐俗制中诗乐合一的现实出发解释赋是一种诵。程千帆于此曾综合道:“(赋)其得名,实涵二义:一者讽诵,二者敷陈。” 程千帆《赋之渊源》,《俭腹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但据我们研究认为,赋的含义由讽诵而敷陈,其间有一个由歌而诵而骋辞而敷陈的历史运动过程。春秋赋《诗》和战国骋辨之赋,介乎作“讽诵”解的“六诗”之赋和作“敷陈”解的“六义”之赋之间,正是赋《诗》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而止于称《诗》的历史过程,也是赋辞赋家从纵横家的游谈骋辨中习染驰华骋辞的历史过程。关于后一个历史过程可参见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诗教上》和程千帆的《俭腹抄·赋之渊源》,此处专论春秋赋《诗》中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的历史运动。 春秋历史开篇有称自作诗为赋诗的,如《左传·隐公元年》记郑庄公克段于鄢后,与其母姜氏“隧而相见”云:“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杜注云:“赋,赋诗也。”又《左传·隐公三年》:“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孔疏:“此赋谓自作诗也。……郑玄云:‘赋者或造篇,或诵古。’然则赋有二义,此与闵公二年郑人赋《清人》、许穆夫人赋《载驰》,皆初造篇也。其余言赋者,则皆诵古诗也” 本文所论春秋赋《诗》皆指赋成品诗,不论自作诗,因为自作诗与春秋赋《诗》实属两件事不相干,且以上几例时间上都在赋《诗》风气之前。 因为去器乐因素、表演因素是一个过程,以前大家没能从历史运动的辩证发展角度看待赋《诗》,以致解释赋《诗》的形式到底是“诵”还是“歌”时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意见恰能见出赋《诗》的历史发展过程。让我们看看意见的种类。第一种意见是以赋为诵,与歌无关。这个意见首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引用:“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韦昭注曰:“不歌曰诵。”(《国语·鲁语》)孔颖达解释班固所提的赋为:“诵古诗也。”(《左传·隐公三年》)范文澜注《文心雕龙·诠赋》依附之:“春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