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职官沿革史》.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历代职官沿革史》

前言 我国古代自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便出现了阶级,形成了国家,并逐 渐建立了一套统治机构。国家机构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机构的演变 历史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研究国家机构的演变历史,对 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阶级社会中,各级官吏,都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和压迫人民的,各类 职官机构,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奴隶社会中,国家形式是以王 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全国的 土地、奴隶及平民都属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王把一部分土地、奴隶及平民分给同姓和异姓的贵族,封他们 为诸侯。诸侯是受封区的统治者,但须服从王命,对王承担徭赋义务。在诸 侯封地内,也建立一套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的政权机构和官吏,成为 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地方政权。诸侯又把土地、奴隶及平民分封给奴隶主贵族 卿、大夫。卿、大夫是其封地内的统治者。有的卿、大夫担任着王国或诸侯 国的重要官职,辅佐王和诸侯进行统治。 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 和事务官三类。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周朝的官制在商朝 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辅佐 周王进行统治的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 太卜。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 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此外,周朝还设 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 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 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 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 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 变化。 自秦、汉以后,官制渐趋复杂,中央和地方官制不断变化和发展,兹分 叙如下。 一、中央官制的变化概况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九卿”一套比较严密的 中央官僚机构,以协助皇帝处理国家的军政事务。西汉初期基本沿袭秦制。 自武帝始,皇帝常通过内廷管理文书的尚书台亲自裁决政务,并把秦时的丞 相、御史大夫、太尉逐渐改名为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 称“三司”)。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 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到了东汉, 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东汉 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曹丕称帝 后,认为东汉尚书台权力太大,便另设中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政令, 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府。尚书台自此成为执行机构,其事务日益繁忙,开 始分曹治事,设侍郎、郎中等官,综理各曹工作。 晋代将汉代的侍中改为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长官为侍 中。侍中地位虽不高,但因接近皇帝,故很有权势。至南北朝,凡属国家重 要政令,皇帝都征求传中的意见,这样,门下省便成为参预国家大事的部门 了。 隋唐时期,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同为国家最高的政务机构,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执行国家政务。并把原尚书省诸曹正式定为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隋唐三省六部的确立,是秦汉以后封建国家 中央官制制度变化的结果。其组织较完整,分工较明确。从隋唐至明、清, 六部基本相沿未改。但是原来分立的三省到唐太宗以后却逐渐起了变化。由 于唐太宗在即位前曾当过尚书令,故当他做皇帝后,大臣多不敢任其职,于 是这个职务就不再授人,尚书省的长官就只设左、右仆射,但不久,左、右 仆射成了听令执行的官员,不能参加大政。至高宗时,则用其他官员以“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参预朝政,执行宰相职务, 中书令、侍中就不常设了。五代除沿袭唐制外,又设枢密院(管理军事机密、 边防、军马等事)参预大政,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 宋代以中书门下省为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政务、军事,号称“二府”。 其中枢密机构的官称则经多次的变革。 元代废门下尚书省,中枢大政统一于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往往以太 子充任。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此外,又在地方 设行中书省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因此,元代的中书省职权极重。 明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由皇帝直接处理国家大政,专制 一切。并仿宋代殿阁学士之制,设大学士以充皇帝顾问,办文墨。明成祖时, 选派大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