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08)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docVIP

(1950—2008)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从中山装到唐装的记忆 70年代 70年代是一个转折的时代。70年代最重要的大事件,是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革”的动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关键词:样板戏,地震棚,“的确良”,喇叭裤,恢复高考,包产到户,改革开放,“皮尔·卡丹”走进中国。 1979年春天,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临时搭建起的“T”型台上,新中国第一场时装表演上演了。从没有过类似经验的中国,以十分慎重的态度应对,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限于外贸与服装界的人员进入。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和他的12名模特上演的这一场时装秀,挑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皮尔·卡丹对中国的情谊,源于一幅挂毯。1976年,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在巴黎举行,手工编织的挂毯《万里长城》,令皮尔·卡丹心驰神往。他斥巨资买下这幅挂毯。此后,皮尔·卡丹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运作。 当时的中国尚未真正打开国门,皮尔·卡丹进入中国市场的念头不断被朋友们“泼冷水”:“中国没有时装,中国人不会给你一分钱!”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皮尔·卡丹在中国发展得很顺利。1981年11月,“皮尔·卡丹”品牌时装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83年9月,皮尔·卡丹创建的马克西姆餐厅在北京开业。 继皮尔·卡丹之后,日本和美国的时装表演队也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表演。见识了外国时装表演之后的中国人开始打扮起来,中国的时尚大幕由此拉开。 恢复高考:报名费5角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高考制度。9月1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话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消息在全中国飞快地传播,年轻人奔走相告,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关于报名费,当时经政治局讨论决定,不增加考生的负担,只收5角钱。 由于准备工作紧急,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试于年底进行,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 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有关方面一时间竟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试卷纸张,问题反映到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选》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者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40.1万多名大学生,占参考人数的二十九分之一。(本文摘自《中国生活记忆》 陈煜 编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新中国诞生60周年了,“60耳顺”,说的就是从容淡定。在这6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了磨难,也收获了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的硕果。 从60年百姓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那些抹不去的往事记忆,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以及全体人民发自内心的一个共识:只要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怠,共和国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编者 1949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根据《1981中国经济年鉴》公布的新中国在1949年国民经济主要数据显示:总人口为5416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平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中国人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只有86元;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原煤只有59公斤;年人均发电量只有7.9度;年人均原油只有0.2公斤;年人均钢只有0.29公斤;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年人均油料只有4.7公斤;年人均水产品只有0.83公斤。 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着战后经济恢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就是当时新中国的真实写照。 50年代 革命的激情,纯真的理想,引领着50年代人们的生活,他们工作繁杂但没有怨言,生活清苦但没有牢骚,遇到困难也不气馁。虽然他们曾经砸掉家里的铁锅去大炼钢铁,虽然他们曾经误以为粮食亩产几十万斤,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发自内心的。 关键词:列宁装,中山装,粮票,公共食堂,消灭麻雀,公私合营,全民炼钢,工资改革。 发行粮票和“公共食堂” 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