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常见病虫草害(麦)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滨淮分公司麦田常见病虫草害;麦常见病虫草害;一、麦虫害防治;蚜虫;1、形态特征;3种常见麦蚜形态特征的区别;禾缢管蚜;2、危害症状;动态规律;一般的小麦播种出苗后,麦二叉蚜和长管蚜首先迁入麦田,禾谷缢管蚜也相继迁入,在11月中——12月初,三种蚜虫达到年前小高峰,各种蚜虫比例因年份不同而有差异。但无论哪一年麦长管蚜的数量均较少,而造成混合种群数量不同的原因,是各生态因素所致,与各蚜虫生态习性不同有关。 12月份中旬随着湿度的降低,田间数量下降大部分转到麦茎基部根际为害。晴日中午仍可活动为害。 ; 次年3月,小麦返青,蚜量回升。但是由于气温低,数量上升缓慢,到3月中旬以后气温升高小麦拔节,数量增长快,直至4月中、下旬小麦近孕穗时,蚜量达全年最高峰,且一直维持到5月上、中旬。此时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损失严重。此时种群数量,以麦长管、禾谷缢管蚜数量最多,麦二叉蚜数量最少。 ;在麦株上的活动,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A 出苗至拔节初期(下/11—底/3):是麦蚜零星发生阶段,蚜量占2.3—2.8%,有蚜株率5%; B 拔节至灌浆初期(初/4—上/5):是麦蚜缓增期,蚜量占22—24%,蚜株率56%; 这段时间,麦田蚜量比较多,个别田块百茎有蚜已达1000头,并出现了明显的为害状(发黄、矮缩、甚至穗抽不出来) C 灌浆初期至末期(上/5—底/5):麦蚜激增期,蚜量74—76%,蚜株率64%; D 灌浆末期至收获之前(初/6):麦蚜锐减期,蚜量5%左右,蚜株率70%左右。;在麦株上的垂直分布 从小麦整个生育期而言,穗蚜是主要的,占全植株蚜量的70%左右,其次是剑叶,占12—15%,当然小麦不同生育期,蚜虫在麦株上的分布不同。 在小麦生长前期,麦蚜是大部分集中于倒一叶和倒二叶上,二者占67%,其次是心叶,占17—21%,灌浆期以后,穗蚜大增,占整个植株的75—82%。 麦蚜这种随植株生长渐渐上移的习性,据分析与麦株体内蔗糖含量的运转有关。; 三种蚜虫在混合种群中的蚜比不同,且为害部位有差异: 麦二叉蚜喜干旱、畏光照、不耐氮素肥料,故发生在瘠薄麦田和麦株下部及叶片背面,喜集中在苗期阶???为害。 麦长管蚜喜光照,喜湿,较耐氮肥,故分布在肥沃麦田和植株的上部及叶片正面。喜好集中穗部为害。 禾谷缢管蚜 畏光喜湿,嗜食茎杆和叶鞘,故多分布于下部叶鞘和茎杆上在麦丛中部的小穗上也有分布。 ; 气候:在当年10月份到来年的2-3月如果冬季温暖 湿润,则蚜虫大量发生。 温湿度:一般讲适合蚜虫发生的温度为15-25度,相对湿度75%,其中二叉蚜喜干燥,适宜的湿度为35-67%;长管蚜要求高湿,适宜的湿度为40-80%;禾缢管蚜要求湿度更高,冬暧春早易暴发。 ;没有统一的方法,一般通过系统调查,指导防治 (一)方法: 系统调查:从小麦出苗后,5点取样,每点一尺(33厘 米)麦垄,5天一次,记载蚜量及天敌数量,拔节后改成以 株为单位。 (二)防治指标: 苗期有蚜株率达40%,穗期有蚜株率15%。 ;3、防治技术;粘虫;1、形态特征;粘虫与麦叶蜂区别;1.成虫 昼伏夜出,多在傍晚出来飞行,取食、迁飞、交尾、产卵。 成虫具有很强的迁飞性。据测定,在羽化后3—5天飞翔力最强,平均飞行速度可达1.60m/s。最快可达3.60m/s。最长持续飞行时间11h,飞行高度大多数在600—1100m。风速与粘虫飞行速度几乎呈正相关。; 成虫在获得补充营养后,才能正常发育,交配产卵。补充营养的种类有油菜花、紫云英、桃、李、杏等和蚜虫分泌的蜜露,特别对糖、酒、醋混合液趋性强。据试验,喂清水的,雌虫一头产卵只有367粒,含3%蜜水的,1415粒,而食刺菜花的产卵达1747粒。;2.产卵 雌蛾产卵对植物种类和部位均有一定选择性: 水稻上:产于下半部枯黄的叶尖上; 产卵量:成虫产卵时要分泌胶状物,将卵粒粘卷成条状卵块。一般的说,每雌一生可产卵500—1600粒左右,多的可达3000余粒。产卵期平均6—7天,以开始产卵后的3—4天内卵量多。;3.幼虫:一般6龄 初孵幼虫先食卵壳,以后在心叶的叶尖上生活,取食部分心叶。进入3龄后食量大增;5-6龄为暴食期,吃掉所有叶片甚至啃断穗头。 据试验: A. 1—3龄幼虫食量仅占幼虫期总食量的1.24%,而4—6龄则占98%以上,尤其是第6龄占84.4%; B. 5、6龄幼虫抗药性是2、3龄幼虫的十倍,因此要掌握在3龄前药剂防治。 C. 3龄以上的幼虫有昼伏夜出习性,白天大多数躲在植株中、下部的茎叶丛间或植株根部或土块下,潜土深度1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