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神化与被蔑视的海明威.doc
PAGE
PAGE 11
被神化与被蔑视的海明威
20世纪欧美作家中,海明威无疑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的作品,很早就被诸如张爱玲、余光中等文学名家在中文世界译介,“抗战”期间,蜜月中的海明威携新婚妻子来到中国,在硝烟弥漫的重庆,分别会晤了蒋介石和周恩来,可见国共高层都对这位美国作家高度重视。解放以后,“十七年”至“文革”的中国文坛驱逐了绝大多数欧美“资产阶级”作家,但海明威的魅力,仍然难以抗拒。“革命作家”柳青一方面对《老人与海》“爱不释手”,另一面仍不忘与海明威“划清界限”:“虽然我们和作者的世界观不同,这样的书,不妨也看一看。”[1]到了“新时期”,文坛迎来了“神化”海明威的浪潮:不仅是他简洁明快的文风,更重要的是海氏在“迷惘”中张扬的“硬汉”精神,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们信服并且崇拜的新风尚。一个有趣的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海明威经常是与卡夫卡、乔伊斯、贝克特等“现代派”(现代主义)作家相提并论,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各种版本的“外国文学”教材中,才注意到海明威身上的“现实主义”血统,把他正式划归到了“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阵营。这似乎没什么不对,但却阴差阳错地为海明威随后遭受的尴尬和蔑视埋下了伏笔:“现实主义”总要比“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更容易读懂和看透。虽然海明威的传奇人生依旧被老师们在课堂上津津乐道,虽然他的短篇小说还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虽然他“诺奖级”的经典作家身份仍然不可动摇,但种种迹象表明:海明威已经风光不再。在欧美评论界,女权主义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清理和批判海明威的男权思想,这一立场伴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兴起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发现,海明威笔下的女性,要么温顺如猫,要么狡诈如蛇,不过是他笔下“硬汉”们的陪衬。过去备受追捧的简洁文风,也成了质疑和批判的对象,像夏志清这样的美籍华裔学者,直斥海明威的文字“一清如水”,多读则无余味。梳理和审视海明威在中国的这段过山车式的遭遇,我们不禁要追问,神化和蔑视海明威,追究是出于何种原因?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我们能否给予海明威和他的作品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一
“海明威热”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大幕徐徐拉开之时,中国文坛刚刚走出“文革”的阴霾。整体创作风尚的大气候,是由封锁走向开放,由政治的他律,走向审美的自律。但具体到不同的文体,则又有所区别。在诗歌领域,“朦胧诗”运动,率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观念和技巧的借鉴和移植。而在小说领域,最早兴起的“伤痕小说”,在审美形态上则具有开启悲剧意识和回归现实主义的两大特征,随后的“反思小说”,美学上的追求仍然不出其右。由此奠定的新时期小说开局,恰恰形成了对于海明威的“期待视野”。在那个既充满着迷惘,又倡导思想解放,既揭示了历史的“伤痕”,又急于通过“反思”,在文化上寻求疗治极左政治之外药方的年代,海明威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海明威的小说,虽然融汇了现代主义的象征、隐喻等技巧,但文笔简练,仍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其笔下的人物,质高量多的是一些生活中困顿、肉体上受伤、精神上胜利的人物―――更接近于古典悲剧英雄而非现代主义荒诞乖谬的“非人”形象。这样一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作家,不但很容易在海明威身上找到共鸣,而且很容易就能够各取所需,将“海明威式”的艺术风格加以“中国化”。王蒙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纵横捭阖,屡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在80年代,正是他较早发掘了海明威短促精练的文笔之美,并且主动加以借鉴和推崇。王蒙写过的“意识流”系列小说,其实并非完全是对乔伊斯或普鲁斯特的效仿。其中一篇,名为《海的梦》,作品的主人公,正是一位曾经翻译过海明威的作品的翻译家。在饱经政治磨难后,他展开了一番交织着对往事感伤和对前程憧憬的意识流动:“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胆子和力气太小。……梦太长。床太软。空气太潮湿。牢骚太盛。书太厚。”这样的语句,完全没有乔伊斯式繁复绚烂、幽细入微的格调,反而是鲜明地复现了海明威式风格:短促,精练和简省。王蒙曾经不加掩饰地表达过对海明威的欣赏,他说,《老人与海》“越看越有味”。[2]但是这种欣赏,是一种保持了距离,停留在对海明威文体风格和写作技巧上的欣赏,还谈不上对海明威性格气质、为人行事的崇拜。
真正将“海明威热”由风格技巧的模仿推进到性格气概的崇拜,是随后跟进的一批知青作家。以写作《北方的河》《黑骏马》而闻名的知青作家张承志,就明确表达了对海明威的崇敬,他认为:“海明威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整整一批中国作家。”张承志所谓的“影响”,显然不只是文风和技巧层面的问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众所周知的是一众“硬汉”形象:从早期的“斗牛硬汉”(曼努埃尔)、中期的“战场硬汉”(罗伯特?乔丹)到晚期的“海上硬汉”(桑提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