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docVIP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doc

PAGE  PAGE 6 试析汉代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摘要]“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是汉代画像石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题材,在全国很多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山东地区为主。本文对山东地区“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图像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画像石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39-02   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于西汉晚期,兴盛于东汉,后极速衰落。在这几百年间,画像石遍布全国各地,其风格、题材和雕刻技术异彩纷呈,是汉代雕刻及美术发展史中辉煌的一笔,也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记录保留了重要而直观的材料。   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集中在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河南、四川等地,在天津、北京、浙江、安徽、湖北等地也有少量发现。画像石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一之一就是历史故事。“孔子见老子”题材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约占发现总数的80%。①本文主要目的是对山东地区出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作全面分析,以探索这一题材在这一地区出现的复杂社会背景及意义。   孔子和老子都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的弟子活跃于当时社会之中,通过努力宣扬各自的精神信仰以获得统治者的认可,从汉初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儒、道两家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斗争。山东地区是儒家的起源地,也是儒家思想兴盛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汉末道教的起源地之一,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思想背景下,画像石的发展必定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于“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先秦和两汉时期就已经有文献记载。《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②《吕氏春秋?当染》载:“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罔,游者可以纶,飞者可以?D。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④《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类似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孔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⑤此外,在《潜夫论》《韩诗外传》《白虎通》等文献中也有简要记载。   从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孔子见老子”历史故事在汉代已相当普遍,但这一历史故事为什么会出现在墓葬的画像石题材中,它反映了当时人们一种怎样的思想认知,这些是“孔子见老子”画像题材所能反映的重要信息,但也可以说现在还很难明确这种信息的实际内涵。为此,我们应先从画像材料本身入手。   首先,“孔子见老子”画像在人物布局方式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孔子及其随从拜见老子,在这类画像中,孔子带有较多或几个随从,而老子则独身一人,在孔子和老子中间还有一儿童,一般认为是项橐;第二类是孔子及随从拜见老子及其随从,这类画像中老子身后也会跟随几名随从,有时随从数量也会很多,整个画像的跨度非常大;第三类是孔子拜见老子,皆无随从。   其次,在方向上,画像上既有孔子左、老子右的布局,也有孔子右、老子左的布局,但这只是我们现在所直接看到的一个平面画像,如果将画像石放置在原本的位置上,可以发现本来的位置其实并不仅仅是左右关系而已。可以确定原来方向的画像石有皇圣卿东阙北面画像、功曹阙北面画像、武氏西阙正阙身北面画像、武氏西阙正阙身南面画像、武氏祠前石室后壁东段承檐石画像等,其构图都是孔子处于东方,老子处于西方,或许这样的构图并非出于一种偶然,而是表现孔子从东方而来,前往老子所在的西方问道,这应该是对历史现实的刻画。如果上面的推测准确的话,这些画像构图上的方向设计也就很有可能会趋于这种一致性。   第三,在图像配置上,“孔子见老子”画像经常与其他历史故事以及车马出行等画像共存。东汉早期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主要搭配升鼎、周公辅成王等历史故事;而至东汉晚期,画像石上则出现东王公的形象,并且东王公画像通常置于画像石的第一层。从这些画像题材来看,这种搭配应当是一种习惯性的组合,或者是当时这一地区部分工匠习用的一套底本。因而,“孔子见老子”画像并非就一定是为了反映孔子谦而好学的精神,至少在墓葬中并未有这种目的的合理解释。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