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docVIP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doc

PAGE  PAGE 9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摘 要: 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时代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在运用过程中,应该把握史料的真实性,坚持“论从史出”,做到因材施教,遵循紧扣教材重点、难点等原则进行教学。   关键词: 史料教学 作用 原则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之“知识与能力”中明确规定:“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那么,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史料,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信。”[2]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   一、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增强教学的真实感和时代性。   “众所周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个历史现象,要尽可能地采取设身处地的态度和基于同情之理解(陈寅恪先生语)的原则去认识和分析。要实现这一点,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尽量地接近历史真相,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如此学生才能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高。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史料教学”[3]。我们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想象、体验和感悟历史,回到“历史现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感,正如《三字经》中所云:“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如亲目。”中学历史课堂中,教师可适当引用一些文字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真实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例如,讲《三国鼎立》一课,我们可以引用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感受当时人民渴望实现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讲人教版《历史(必修①)》第13课《辛亥革命》,教材中的“历史纵横”简单介绍了黄花岗起义,教师不妨把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的一段话介绍给学生:“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这就使学生对黄花岗起义的悲壮场面、历史地位与作用有了深切、真实的了解和体会,对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精神产生由衷的敬仰,仿佛使学生置身于这一历史现场,心灵得到了震撼和感染。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和开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一旦学生将历史学习当做一种乐趣的话,就会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除了可以运用大量丰富的图片、视频这些形象的史料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其实还有不少内容形象、生动有趣的文字资料,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讲北宋末年统治者腐败这段历史,教师可以介绍当时民间流行的一些歌谣,如,“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杀了?r蒿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这里的“筒”或“?r”、“菜”、“羔”、“荷”,暗指当时被宋徽宗重用的奸臣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这些歌谣史料形象地再现了当时老百姓对贪官奸臣的无比痛恨和对盼望过上太平日子的美好憧憬,使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再如,讲《历史(必修①)》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我们可以借用当时一位爱国志士题写在京师城门上的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讽刺慈禧、李鸿章等人的丑陋行径;也可以用1904年章太炎写的讽刺慈禧题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这把慈禧穷奢极欲、卖国求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必然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由于史料本身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因为教师在引用史料时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引起学生注意,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引导他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使学生真正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课堂上进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