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及其现代法律价值(法律史论文)
PAGE 7
传统的亲亲相隐制度及其现代法律价值
法律史 100402019 李晨
摘要: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有利于对亲情和人权的保护,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更重要的是,亲亲相隐制度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有着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今年的8月24日,刑诉法修改稿拟规定,除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这使得亲亲相隐制度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本文仅对亲亲相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阐明该制度包含的合理的法律价值。
关键词:容隐 亲亲相隐 拒绝作证权 社会互信
亲亲相隐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法学词典》中的相关表述为:“亦称‘亲属容隐’。”在古代刑律中是主要是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瞒罪行,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处罚或减刑处罚;第二,控告应当相隐的亲属,要处以刑罚;第三,国事重罪例如“十恶”,不适用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既是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又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是封建伦理道德在刑法上的表现,同时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渊源。 高绍先.《中国刑法史纲要》.法律出版社2001出版,第217页.
中国的亲属相隐思想可能始于春秋。 范忠信.《亲亲相为隐:中外法律的共同传统》.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二期.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 ,卫大夫元口亘讼其君卫成公于当时诸侯各国的盟主晋文公之庭, 周襄王劝阻晋文公受理此案。他以为:“夫君臣无狱。今元口亘虽直,不可听也。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国语·周语中》
应该是有记载以来首次表达“父子不得互相告诉”思想。《礼记·檀弓》也有礼法原则:“事亲有隐无犯”。《礼记·檀弓》
以上文献显然包含了亲属相隐的观念。
最先明确提出容隐思想的是孔子。根据《论语·子路》的记载,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伍党之直者异于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吕氏春秋》中记载,“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揭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者请代之。告吏曰:父窃羊而揭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吕氏春秋·当务》
孔子曰:一父而载取名。直躬之信,不若无信。”这段话说明,在孔子看来,父子相隐是孝的体现,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根据这个逻辑,直躬者无孝亲之义,便只是徒“一父而载取名”的小人。也就是说,依孔子观念,“直”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合乎伦理纲常。如果仅仅“直”却不符合“孝”的话,这样的行为并不可取,甚至可以称为可恶,仅为小人的行为。
孔子之后,孟子将这容隐思想原则进一步向前发展、推进。他运用生动形象的个案解释了亲亲相隐,如:“桃应问曰:‘舜为天下,皋陶为士,瞽叟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亦’,‘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如敝屣,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 《孟子·尽心上》
这段话说明孟子认为,当忠于职守和孝敬父母两种义务发生冲突时,应当将“孝”作为上位的价值取向。因为“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而亲亲相隐的观念即是儒家思想中的“孝”的在法律思想方面的体现和发展。但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是在理论上为亲属相隐制度寻找伦理上的正当性,并未付诸实践。 陈世伟.《“亲亲相隐”对我国现行刑事立法的启示》.云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秦时虽有不得告父,实际上仍然奖励告奸严惩,亲属容隐,至少惩罚尊长藏匿犯罪卑幼之行为。 范忠信.《中国亲属容隐制度的历程、规律及启示》.政法论坛1997年第四期。
到了西汉,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的思想正式进入国家的政治生活。亲亲相隐制度在这时才得到真正的运用,据《后汉书·应劭传》记载:“故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绝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这就是“春秋绝狱”的由来。但这时“春秋绝狱”还没有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正式将其确认为一项制度是在汉宣帝时期,宣帝地节四年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心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延尉以闻。”从此,亲亲相隐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这种在一定的亲属范围内可以相互隐罪,法律不予制裁,或减轻处罚的规定,成为了汉律中亲亲相隐的刑法原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者直接参与修律,因此“亲亲相隐”的制度被沿用。
及至唐朝,“亲亲相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优替UTC品牌型企业设计企划在订货会中的表现.docx
- 优秀毕业设计模板.doc
- 优秀班集体建设的内涵与策略研究.doc
- 优秀教师班级工作总结.doc
- 优康云健康管理软件41使用手册.doc
- 优替赵月UTC关于品牌型企业设计企划在订货会中的表现形式.docx
- 优解YJ4600二维码器去掉CODE39码校验码的设置方法.doc
- 优译员工手册1216.doc
- 优秀的照明设计师必须具备6项技能.docx
- 优质常规稻黄华占推广成功的做法经验与启示.doc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