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青海蒙古族人口迅速减少的历史原因初探.doc
PAGE
PAGE 6
近代青海蒙古族人口迅速减少的历史原因初探
[摘要]青海蒙古族在朝代更迭、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中,艰辛而又坚韧地在青藏高原书写了一部辉煌而又惨烈的青蒙历史。然而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他们却由强盛的统治地位发展到人口锐减、濒临灭绝,这在世界民族人口发展史上实属罕见。
[关键词]青海;蒙古族;人口问题
[中图分类号]K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4-0027-02
青海是一个汉、藏、蒙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历史上朝代更迭、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中,一支生活在青海大地的蒙古族人民艰辛却又坚韧地在青藏高原书写了一部辉煌而又惨烈的青蒙历史。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他们由强盛的统治地位,衰弱到濒临灭绝。这在世界民族人口发展史上都是比较罕见的情形。笔者认为对其文化、经济乃至人口的发展作一些探究,对我们了解该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早进入青海的蒙古族,是公元1257年忽必烈进攻南宋时,蒙古土默特达尔吾部在黄河九曲地区设术赤、阿以伯两个驿站和马场,战后这部分蒙古人留居了下来;正德四年(1509)至万历初,因分封和镇守之需,先后有29支约10万蒙古人进入青海。17世纪前期,青藏高原政治风云迭起,藏传佛教内部教派纷争不宁,黄教受到敌视和打击,黄教首领罗桑却吉坚赞向卫拉特蒙古请求援助,卫拉特联盟讨论后决定由和硕特部固始汗和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担任统帅进军青海。崇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完成了统一青藏高原的大业,成为青藏高原的最高统治者,同时将青海分封给他的八个儿子,以维护其对青藏的统治。自此,蒙古人大规模进入青海,形成延续至今的青海蒙古,也称厄鲁特蒙古,是整个蒙古的四大部之一。
从芈一之《青蒙历史》等资料中可以看到,元代陆续入青的蒙古族连同清代入青的固始汗八子,蒙古人口约20余万人以上;雍正三年(1725)正式对青海蒙古诸部编旗时,青蒙人口有17000余户,不到11万人;而嘉庆十五年(1810)统计时,青海蒙古族29旗只有16216户,28935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时,西宁办事大臣衙门所存各旗户丁册档:“河北23旗共蒙古4500百余户”,加上没有计入的台吉乃旗1200百户,河南四旗6000千户,总计为11000余户。 1938年调查时蒙古有3万多人。到1949年年末,青海蒙古仅余2.24万人。
从雍正年间到民国初年,这个掌控西藏王权、八子镇居青海的强悍民族,人口锐减几乎趋于灭亡,使我们不能不去分析一下人口迅速减少的根源。在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查询和筛滤中笔者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罗卜藏丹津的反清战争直接导致人口减少;二是蒙古族推崇黄教,大量男丁出家不能生育,阻碍了人口繁殖;三是疾病影响,尤其是当地性病蔓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妇女生育能力;四是民族冲突、军阀压榨导致人口大量流失。
一、反清战争导致人口锐减
青海蒙古之祖固始汗将水草丰美、地域广袤的青海分封给八个儿子,他和他的子孙统领西藏80余年。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于政教斗争,被西藏宗教等多方势力消灭。清政府在平定西藏之乱后,并没有按照青海蒙古王公贵族所期待的,将王权分封于他们,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明显限蒙抑蒙的措施,全部启用藏族宗教、政教人士掌控西藏,相当于结束了和硕特蒙古在西藏的王权统治。被消弱和限制了权利的青海蒙古诸台吉对此极为不满,尤其是当时的实力人物罗卜藏丹津等,为“恢复先人的霸业”,他们萌生了反清情绪。公元1722年,罗卜藏丹津借康熙帝病逝之机会盟反清,于雍正元年(1723)五月正式举兵。战争持续了两年,于雍正二年(1724)被清政府剿灭。但是这场仅仅两年的战争却给青海蒙古族带来巨大灾难。
根据《青蒙历史》记载,清军在攻打郭隆寺时,“毁寺,诛其渠,计杀六千余人”;“十六日,以兵三千破贼万余,穷二日之力,歼灭无遗,师旋。攻加尔多寺,杀数百人”。年羹尧征青海有云:临阵斩获者无算,有掳其全部者,除三人解京正罪,余五十以下十五以上者,皆斩之,所杀十数万人。这场短暂的战争,使青海蒙古诸部人口大量死亡,牲畜损耗,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势力衰落。人口总数由清初的20余万人,减少到10万余人。
二、推崇黄教,出家建寺,阻碍人口繁衍
罗卜藏丹津事件平息之后,青海蒙古社会已经极其贫困,但青海蒙古从上层王公贵族到底层贫困民众,依然纷纷将劳动力和大量钱财甚至所有家产奉献给寺院。广大的苦难民众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神、佛身上。推行黄教的蒙古王公贵族无力改变自己及民族的命运,也同样将来生寄托于藏传佛教。青海蒙古社会,“一派喇嘛众多,寺庙日增”的景象。
仅以青海河南蒙古族为例,他们除在自己的辖区内兴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