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高考新题型 —— 古诗 “ 主客观结合型 ” 鉴赏题考法一览.doc

2017 高考新题型 —— 古诗 “ 主客观结合型 ” 鉴赏题考法一览.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 高考新题型 —— 古诗 “ 主客观结合型 ” 鉴赏题考法一览

2017 高考新题型 —— 古诗 “ 主客观结合型 ” 鉴赏题考法一览 通过一周的分析,语文匠认为,首先,考查方式改变,确实对备考产生了影响,一定要重视;其次,主要考点不变,所以不必过度反应,对了新增的传统文化考点,要有足够的应对。对于此类题目,其实,最接近的就是北京卷和上海卷,这些地方的试题,其他新课标地方的师生估计还是很陌生的,下面,就结合历史上的高考语文试题,以及这两地试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2017高考新题型——古诗“主客观结合型”鉴赏题。 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 研读早期类似考题 第二部分 研读北京卷考题 第三部分 研读上海卷考题 第四部分 预测2017年新高考古诗鉴赏和模拟题2套 以下为正文。 第一部分 研读早期类似考题 历史上,高考语文很早的时候,就是用纯选择题考查古诗的。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 赋得暮雨送李胃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答案】8. C ;9. B 【解析】第1题,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第(1)题A、B、D三项都是恰当的。之所以说C项不恰当,就在于“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诗人写到“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时,离愁别绪喷涌而出,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情无限”“比散丝”,何含蓄之有? 第2题指明“将离别之情”寓于“景中”的写法是辨别、赏析的依据。A项“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直写悲壮的送别之情;C项的“闻道”之语,“书信定应稀”之说,都是直接抒情;D项也写送别,但全是劝戒“僮仆”之语,未见寓情于景中之笔。唯有B项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是写景,写离别之地,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三四两句写离别,但离别之情含蕴在景物之中,含蕴在“独”字之中。没有一句抒情,却句句含情。 【语文匠点评】2002年全国开始分省命题,古诗鉴赏走入主观题时代。除了上海卷和北京卷之外,其余省市地区的古诗鉴赏几乎都变成了纯粹的2道主观题。 第二部分 研读北京卷考题 我们先看近年来的北京卷典型试题。 【2013北京卷】(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有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4分) 【2013北京卷】答案 ①B末照指余辉,“后世仰末照”指的是后世的人们依旧敬仰他的功绩。 ②标准答案: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答案示例:此诗开篇首句运用起兴的手法,引出倜傥高妙的鲁连的形象,再以出海明月的比喻表达了对鲁连如明月般光芒万丈的才华的赞赏,接着两句诗阐述鲁连说服魏赵,合力抗秦的丰功伟绩,以及鲁连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的高风亮节,令后世仰慕。 【语文匠点评】此类试题,选择题重在考查对于古诗基本意思的理解,即对于每一句的理解和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到了主观题中,难度提升,让考生利用前人对于这首诗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