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1 新闻两则
课题新闻两则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
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战役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写作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本文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清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本文选自1948年11月9日《东北日报》。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正值淮海战役的前夜。文体知识新闻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来讲,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进行的及时、客观的报道。消息有三个特点:1.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强);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在写法上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一条新闻包含标题(有时有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有时可根据需要省略背景或结语。读准字音鄂(è) 豫(Yù) 锐不可当(dāng) 荻港(Dí)
要塞(sài) 逃窜(cuàn) 阻遏(è) 溃退(kuì)
签订(qiān) 督战(dū) 歼灭(jiān) 绥靖(suí jìng)
聿(yù) 阌乡(Wén) 潢川(Huáng)辨清字形渡(dù)渡江 遏(è)阻遏 溃(kuì)溃败 绥(suí)绥靖
度(dù)角度 谒(yè)拜谒 馈(kuì)馈赠 缓(huǎn)缓兵之计
镀(dù)镀金 竭(jié)竭力 聩(kuì)振聋发聩 绶(shòu)绶带理解词语不含:不包括。
溃退:败退。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除负责指挥军事外,还控制区内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绥靖,安抚,平定。
阻遏:阻止。
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
野战军:适应广大区域机动作战的正规军。
消耗:(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逃窜:逃跑流窜。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