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种群生态学(上课用)精讲.ppt

  1. 1、本文档共10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种群生态学;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一、生物因子的特点;二、种群的概念;三、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四、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大小与密度【基本特征】;(1)出生率;(2)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3、性比:种群中雄性与雌性个体数的比例;(1)年龄结构的概念;;(二)空间特征;(三)遗传特征;五、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藤壶生命表; 生命表有若干栏,每栏以符号代表,这些符号在生态学中已成为习惯用法,含义如下: x=按年龄的分段 n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数目 lx=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百分数 dx=从x到x+1的死亡数目 qx=在x期的死亡百分数 ex=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 即Lx=(nx+nx+1)/2 ex= Tx/nx Tx则是进入x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总个体数,即  ; ★ 生命表的类型: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同生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的类型:一般可将存活曲线分为如下3种基本类型 I型:曲线凸型,表示幼体存活率高,而老年个体死亡率高,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的存活曲线。 II型:曲线呈对角线型,表示在整个生活期中,有一个较稳定的死亡率,如一些鸟类中出现的模式。 III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树的存活模式。 大多数野生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类型在II型和III型之间变化,而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则接近III型。;;种群的增长;一、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λ表示】:单位时间长度前后,每个雌体的平均增长倍数。 λ=er; 二、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增长 ;1、世代分离种群的增长模型;λ=1.0-B(Nt- Neq);;2、世代重叠种群的增长模型;三、与密度有关的连续增长模型——???辑斯谛增长模型 ;1、模型的主要假设条件;2、逻辑斯谛增长模型;和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公式dN/dt=rN相比,逻辑斯谛增长方程增加了修正项(K-N)/K,修正项(K-N)/K也称为剩余空间或增长率的可实现程度。它的生物学含义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大,最大环境容纳量当中种群尚未利用的剩余空间(如资源等)逐渐减少,拥挤效应等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因此种群最大增长率的可实现程度逐渐降低。种群每增加一个个体,对增长率的抑制作用为 1/K,称为拥挤效应。 当 N=0,修正项(K-N)/K=1时,剩余空间最大,种群的增长阻力最小,种群最大增长率的实现最为充分;此时dN/dt=rN ,增长率接近于指数式。当 N=K,修正项(K-N)/K=0时,剩余空间最小,种群的增长阻力最大, dN/dt=0 ,种群停止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方程所表现出的曲线是一条向环境容纳量K逼近的S形增长曲线。逻辑斯谛增长曲线与指数式增长曲线的差距(阴影部分)称为环境阻力,即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环境阻力相应加大,因此,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明显地是受密度所制约,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率起着抑制性的反馈作用。 ;以大草履虫为例的S型增长曲线;3、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特征;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意义;5、具时滞的增长模型;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调节;一、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二)种群的周期性波动;(三)非周期性波动(不规则波动);蝗灾爆发;2、生态入侵;水葫芦再次入侵闽江;二、种群调节;种内、种间关系;(一)集群;1、集群的类型;蜜 蜂;2、集群的原因;(4)被动运送的结果。例如强风、急流可以把一些蚊子、小鱼运送到某一风速或流速较为缓慢的地方,形成群体。 (5)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social attraction)相互吸引的结果。集群生活的动物,尤其是永久性集群动物,通常具有一种强烈的集群欲望,这种欲望正是由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所引起的。 社会群体的形成并不是由于环境的偶然因素所引起,在真正的 社会群体当中,同种个体之间具有相互的吸引力,有分工协 作,从而共同维持群体这一组织。 ;3、集群的生态意义;4、阿利氏规律;(二)植物的密度效应;1、最后产量衡值法则;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公式表示为: Y = W ×d。 Y为总产量,W为平均每株重,d为密度,总产量最终接近于一个定值。 最后产量平衡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在稀疏种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很容易获得资源和空间,生长状况好、构件多、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种群中的个体由于叶子相互重叠,根系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自由职业者,从事文档的创作工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