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下重点及总结-童庆炳.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理论下重点及总结-童庆炳

文本的基本内涵 文本: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文本的多种说法(理解) 文本:一切具有释义可能的符号链。 泛文本:几乎囊括了个中有待于接受主体从中读出某种意义的符号对象。 语言文本:由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 非语言文本:由非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文本。 文学文本:由作家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第一文本(现象文本):由作者赋予表面形式的书本制成品,即文本的物理存在形式。 第二文本(生成文本):经过读者接受而生成新的意义的读者头脑中文本。 文本与作品的主要区别 作品文本专用概念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其 一定意义的语言产品有待于读者阅读并 赋予意义的语言作品基本内涵文学艺术创造的成品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不同阶段创作整个阶段的称谓阶段性产物——物理形式不同时期传统文论多称作品现代西方文论多称文本不同方法外在研究指向作品内在研究指向文本 文本结构的划分 中国: 《周易·系辞》 :言、象、意。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西方: 黑格尔的基本美学思想“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英伽登的划分: 第一,语词声音和语音构成以及一个更高级的现象层次。 第二,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 第三,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 第四,在句子投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 三个层面(言、象、意) 文学的话语层(言) 文学语言(含混、反讽、悖论、隐喻、语言变异……) ●含混:晦涩,歧义,复义 一般理解: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却用了含糊的、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 新批评观点: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他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成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 ——[英]燕卜荪(含混七型) 含混七型:异义、多义、歧义、复义、双关、矛盾、相对 ●反讽: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让人上当的圆滑而卑下的手段”。 三种含义: 第一,“佯装无知”(出自喜剧角色依隆) 第二,“苏格拉底式的反讽”,“旨在从对方口中套取真言的发问技巧” 第三,指“反诂”或“反语”,古希腊修辞学家用它来表示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 ●悖论:“反论”“诡论”“矛盾语” 悖论是一种表面上自相矛盾的或荒谬的,但结果证明具有意义的陈述。 ——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 ●张力:1937年由美国批评家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首次提出。 新批评派认为“张力”概念 体现了文学区别于科学文体的特异性 ——文学语言的含混性 体现了诗歌内在结构的普遍辩证关系 ——矛盾的组合体 体现了诗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比喻性质 四,体现了“细读”的原则 ——推敲语词的微言大义 ●变异:对文学文本中一反常规的语言现象所做的研究。 语音的变异,词汇的变异,句式的变异,篇章的变异,语域的变异,书写的变异 ●陌生化: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又是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 文本的现象层面(象) 抒情性文本 ●意象(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首次出现:(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 意思是在艺术构思活动中,外物形象和作者的情感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凭借外物形象驰骋想象,外物形象又在作者的情意中孕育成审美想像。 ●意境(又称“境界”,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首次出现:(西汉)刘向《新序·杂事》) 指抒情性的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极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考题猜测:解析李白诗歌中的“月”意象) 举例: ①意象不同,意境相同 李煜《相见欢》——马致远《秋思》 ②意象不同,意境不同 马致远《秋思》——刘禹锡《秋词》 ③意象相同,意境相同 柳永《雨霖铃》——纳兰性德《如梦令》 叙事性文本 ★三大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情节 三种表现形态极其案例 冲突性情节: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行动较强的情节。——动作线索 例:《红楼梦》 非冲突性情节:以表现人物内在心理过程为主的情节。——心里线索 例:《伤逝》 无情节:情节性的判断。 例:《等待戈多》 序列: 冲突性→非冲突性→无情节→内化倾向 情节的构成要素 *艺术构思: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