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的形成工艺研究620改.doc

新型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的形成工艺研究620改.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的形成工艺研究620改

新型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的形成工艺研究 肖永强 陈文辉 朱玉安 郭锡铎 (唐人神集团技术中心 株洲 412000) 摘要:以肉丝密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新型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形成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新型“肉松型”腊肠的最佳制作工艺为:6~8℃拌料3分钟、0~4℃腌制15小时、85℃蒸煮60分钟、65℃烘烤6小时,并对肉松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即食腊肠;肉松;肉丝密度;休闲食品 Abstract: Using meat floss density as the main index, the effects of process on the formation of pork floss structure were studied, the optimal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new-type ready-to-eat Chinese sausage were determined: stirred 3min at 6-8℃, cured 15h at 0-4℃, cooked 60min at 85℃,roasted 6h at 65℃,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pork floss structure in the new-type ready-to-eat Chinese sausage also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 ready-to-eat Chinese sausage, pork floss, meat floss density, snack foods 传统即食腊肠是将腊肠熟食化,口感、风味与腊肠一致,具有肥瘦分明、肉感紧实、香甜、酒味重等特征,其加工方法前段工序与腊肠一样,瘦肉绞制、腌制、与肥肉丁拌和、灌肠、烘烤,后段工序增加了真空包装、高温杀菌,但传统的即食腊肠具有嚼劲过硬、脂肪溢出、熟制后出现空隙等缺点[1],而受消费者的诟病,而新型即食腊肠从外观与结构上进行了创新,完全摆脱了传统腊肠的腌腊熟食的风味特征,具有典型的休闲化、零食化风格,外表桔红亮泽,口感松脆、柔和润滑,没有令人烦腻的肥肉丁成分,瘦肉呈松绒状,口感与肉松极其相似,但比肉松润滑,不会有干而粉难于大口吞咽的感觉。新型即食腊肠已成为众多网店与连锁专卖实体店的新宠,好评如潮,赞不绝口。 本研究以肉丝密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拌料、腌制、蒸煮和烘烤对肉丝密度的影响,得到了新型“肉松型”即食腊肠最佳加工工艺,为新型腊肠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1 材料与设备 1.1 试验材料 新鲜猪瘦肉、食盐、白糖、高果糖浆、鱼露、香辛料、冰水、Ф17蛋白肠衣。 1.2 仪器与设备 绞肉机;拌料机;灌肠机;蒸煮干燥箱;真空包装机;杀菌锅;电子天平;称量皿;游标卡尺;刀片;镊子。 2 方??? 作者简介: 肖永强,男,长期从事肉制品、水产品加工与开发。 2.1 基础配方 新鲜猪瘦肉100、食盐1.5、白糖12、高果糖浆6、鱼露0.5、香辛料0.2、冰水12。 2.2 基本工艺 原料肉→检验→绞制(12mm孔板)→拌料(料温6~8℃)→腌制(0~4℃,)→灌肠(自动扭结,真空度0.08MPa)→干燥(60℃,1h)→蒸煮(85℃)→烘烤(65℃)→冷却→真空包装→杀菌(95℃,20min)→冷却。 2.3 实验方法 通过多次预实验,新型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的形成与蒸煮工艺有直接关系,没有蒸煮工艺产生不了肉松结构,初步确定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的形成主要受拌料、腌制、蒸煮、烘烤工艺的影响。本实验采用L9(34)安排试验。 2.4 肌肉丝密度测定 即食腊肠中肉松结构呈丝状,肌肉粒横截面肉丝数量越多,肉松感越强。 测量方法为剥离挑选即食腊肠中较粗的肌肉粒,沿肌纤维方向用刀片横向切断,仔细修整成规则几何形状,用游标卡尽测量横截面尺寸,然后用镊子将肌肉粒轻轻反复压散分离,直至肌肉丝不能完整细分为止,计数游离肌肉丝数量,肌肉丝密度按以下公式计算: ,单位:条/m2 2.5 数据分析 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值进行显著性分析及Duncan多重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3.1主要工艺显著性检验 制作腊肠的主要工艺有拌料、腌制、蒸煮和烘烤,拌料料温设为6~8℃是防止搅拌过程中局部升温导致蛋白变性,腌制温度采用0~4℃是从微生物控制的角度设定的,蒸煮前干燥60℃、1h采用了西式蒸煮香肠的工艺参数,目的是提升耐煮性、防止肠衣破损断裂,蒸煮温度85℃也是根据西式蒸煮香肠的成熟工艺温度参数制定的,香肠烤制温度超过70℃亚硝开始大量产生[5],结合传统腊肠烘烤温度参数,烘烤温度设定为65℃较为合适,故工艺时间是影响即食腊结构的主要因素,在前期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