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1.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1

浅谈唐朝科举制的利与弊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科目进行考试,允许普通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这种新的选官制度同以前选举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进行分科考试而是允许普通人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考试。唐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这时中小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迫切要求掌握一部分政治权利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隋朝统治者对官僚机构建制做出相应的调整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得官僚机构更为完备。分工也更加细密,官僚机构的调整和膨胀,也使的补充大量的官吏成为可能。科举制既能满足广大的中小地主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能更广泛地吸引笼络人才,把他们输送到各级官僚机构中去。 关键词:唐朝科举制 科举制的利 科举制的弊 一、唐朝科举制的考试内容 1.定期性选举(岁举或常科) (1)、生徒:即学馆出身的学生,包括中央【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及算学)【二馆】(弘文及崇文馆)或地方州县学校的学生,成绩友谊的生徒,每年由国子监祭酒或长史送至礼部(省试)。由唐代科举并不普及,故学馆出身者多为官宦子弟。文宗太和年间规定,凡公聊士族子弟,须先由【国学】肄业,才准应明经,进士,武宗会昌年间,规定不论中央或地方,须由学校出身者方可应试。两次下诏的目的,旨在拉近学校与科举的关系,使学校制度与考试结合。 (2)、乡贡:不在学校读书而自修有成的士子,可或从【怀牒自列】途径入仕,(【牒】是姓名,籍贯,学历),即自由向州县报名应试。经此途者,多属平民子弟。他们经州县官甄选举,取得参加省试资格,与生徒一起考试。但各郡每天的贡生数目有规定,据《通典选举制》载:【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上中下郡是依人口划分)。 2.不定期选举(制科或特科) 唐朝的制举,继承汉代的传统,选拔突出人才,由君主按需要临时定立名目,亲目策试,曾考科举或未考科举者,均可参加。 制举始于高宗显庆三年(658)的【志烈秋霜科】;至宣宗大中十二年(858)的二百年间,制举共有文,武,吏治,长材,不遇,儒学,贤良,忠正等七类,当中再细分【志烈秋霜】,【幽素】,【拔萃】,【才位高下】等85科。各科名目虽异,考试内容则大致相同。中考高第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予以出身,劣者黜落,但每次录取人数无定额,如贞元十年(794)开贤良方正科,一次录取16人;亦有天宝十年玄宗亲策怀牒自列者,全部落第。由於制举是最崇高的科目,又无规定曾中举者不准应考,故有明经进士再参加制举,成为制举的特色。沈兼士指出唐代369名宰相中,72人为制举出身,如裵度,崔群。课件制举科的重要。 二、唐朝科举制的利处 1.从他荐到自荐 就选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科举制,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有着一定渊源关系如科举制的选官是经过推荐和考试的,而察举制的选官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也是通过推荐和考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们之间却有着实质性的差异。前代选举之权,操入群县士有可举之材,而是群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夫苛怀牒自列,州县即不得不试之试之,即不得不于其中举出若干人。就一人言之,怀才者不以获信,而合凡自列者而言之,则终必有若干人获举而卑坏才者克自致也。此选法之一便也。隋唐科举制之所以在历史上表现一定进步性,觅举是一大标志。觅举是打破门第的限制,打破地方豪强对人的控制和压抑。对于士子们的自举,地方官员不仅不能进行压抑,还要以礼欢送他们进京应考,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 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老艾余又长少焉。否则,应贡举而不贡举者,亦即“才堪利用,蔽而不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正徒三年。又如唐文宗大和四年颁下德音说:“天下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及经术优深可为师法,草泽无人举者亦听自举。据清人王鸣盛所指出的乡贡则庶人之后异者,平日不在学中,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试之而送省。 2.选举制权归朝廷 唐人韩愈对科举制有过一段论述,始于县考试定期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头司,其不能中科者,不于是数焉,谓之乡贡。有司者总州府之所以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可知唐代地方长官虽然自权利对报名应试的举子们进行逐级考试,轮番淘汰,看似掌握着举子们的命运,但由于凭考试成绩来决定取舍则实际上是举子们在无形中依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做自我调整,所以真正掌握他们命运的是国家,其淘汰权录取权以及授予官职的权利,最终都掌握在朝廷和黄帝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