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品孝蜀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谈宋学与蜀学的关系.doc

粟品孝蜀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谈宋学与蜀学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粟品孝蜀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谈宋学与蜀学的关系

粟品孝:蜀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兼谈宋学与蜀学的关系 钟永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粟品孝教授接受访谈 (梁卫国摄 2011年6月22日) 【人物简介】粟品孝,男,四川大竹人,1969年生。1987年从大竹县庙坝中学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1991年开始师从胡昭曦教授攻治宋史,1997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华文化》“历史篇”负责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史和巴蜀历史文化,出版有《宋代蜀学研究》(合作,1997年)、《朱熹与宋代蜀学》(1998年)、《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第2主编,2005年)、《中华文化》(第2执行主编,2006年)、《南宋军事史》(2008年)等著作,主持有《古代蜀学源流研究》、《蜀学发展与演变研究》等课题。 【阅读提示】 ◆ 蜀学,主要包括历史上四川(含今天的重庆市地区)的文学、哲学、史学、宗教和科技,核心在于思想和理论。 ◆ 蜀学研究任重道远,很多文献文物资料、蜀学史上人物都没有提上研究日程,对一些研究薄弱的环节如隋唐五代、元明清(1840年以前)和近现代的蜀学尤需致意。 ◆ 宋代蜀学并不仅在四川孤立发展,实际上跟全国学术文化有着广泛联系,比如宋代最大的理学大师朱熹跟蜀学关系非常密切, 钟永新:粟教授,您好,您对蜀学很有研究,正在全面梳理蜀学的发展演变,请结合您的成果和心得介绍下蜀学研究的历史。 粟品孝: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蜀学,蜀学相对来说是个比较宽泛的开放性概念。我今天所谈的蜀学,主要包括历史上四川(含今天的重庆市地区)的文学、哲学、史学、宗教和科技,核心在于思想和理论。 蜀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蜀学研究初步发展时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30年代) 光绪元年(1875)尊经书院创立者张之洞先生提出“起蜀学,绍先哲”,但在当时还没有着手梳理蜀学。到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人高赓恩出任四川学政,让学生围绕“蜀学编”写文章,最后编成《蜀学编》,共收录了114人的作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系统回顾和研究蜀学的第一本专著,后来著名学者谢无量、刘咸炘、蒙文通、李宗吾等都有蜀学的重要研究。 尤其谢无量的蜀学研究很值得一提,他准备重新成立蜀学会,最初在上海发起,后来是否在成都建起来目前不清楚。谢无量有本类似纲领章程的《蜀学会叙》,一些内容如《蜀学原始论》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重视,里面讲到蜀学在多方面处于全国学术领先地位,如认为儒之学、道教之学、辞赋之学都是蜀人首创,这些观点可以商榷,但在当时提出来很有创见,今天也值得重视。李宗吾也对蜀学有所研究,李宗吾是厚黑教主,著有《厚黑学》。他以广大开阔的视野,把宋代四川学问跟全国学术文化有机联系起来,研究比较宏观,至今仍富参考价值。 (二)蜀学研究比较薄弱时期(20世纪40年代——80年代) 20世纪30年代后,在四川不断有考古文物的新发现,同时少数民族调查也不断推进。抗战以后许多著名学者进入四川,他们逐渐发现巴蜀地区很有特色。于是结合文物发现和民族调查,到40年代形成一个巴蜀文化的考古学命题。之后较多地利用巴蜀文化这一术语来谈论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而蜀学概念则谈论较少,即使有也主要指宋代的三苏之学,其他基本不这样称呼。有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四川思想家》,书中收录历史上20多个蜀学大师,整本书没有一处提到蜀学。这表明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巴蜀文化研究越来越宽广,但专门谈蜀学的还是不多,蜀学研究基本包含在巴蜀文化研究中。 (三)蜀学研究蔚然兴起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 随着巴蜀文化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一些学者觉得有必要使用蜀学概念来进一步推进研究,较早提出并进一步倡导的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胡昭曦教授,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研究宋代学者张栻、朱熹以及 “易学在蜀”现象时,觉得有必要单独提出蜀学。胡昭曦教授是最早以蜀学为名申报课题的学者,在1991年就申报了《蜀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川社科项目,他还最早推出以蜀学为名撰写的《宋代蜀学研究》(合著)。除了胡先生以外,还有不少学人在努力倡导,于是逐渐形成一些研究平台,出现一些重要网站和机构,如四川省文史馆与西华大学联合建立蜀学研究中心,一些学校建立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巴蜀文化研究所,甚至不少地方资源保护与开发等中心机构都有蜀学方面的研究。蜀学研究中心有《蜀学》集刊,目前出版五辑,打破了长期以来“有蜀学无专刊”的局面。另外还有些学者仿照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梳理《蜀学学案》,可见各方面工作都在继续推进。 蜀学研究越来越兴盛 在这一风气之下,蜀学研究越来越兴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人物上有更多学者被纳入研究视野。如四川绵竹的张栻,跟朱熹、吕祖谦号称“东南三贤”,但是一直没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