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化精神与行为艺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文化精神与行为艺术 ——论冯玉雷《敦煌遗书》的叙事伦理 李清霞 注:此文发表于《小说评论》,2009年第5期,长篇小说《敦煌遗书》评论小辑 冯玉雷十几年来致力于敦煌文化研究和敦煌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纪实小说《敦煌百年祭》、长篇小说《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三部,共计140余万字,他先后十余次在敦煌周边实地考察和走访,无数次在莫高窟、鸣沙山流连忘返,敦煌的地图、壁画上的飞天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敦煌是他心灵的故乡,敦煌文化是他永恒的情人。 一 冯玉雷的敦煌系列长篇结构宏大,史实丰富翔实,融小说叙事与神话叙事为一体,以人类学的视野审视敦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艺术,其作品当属世界范围的“重述神话”的组成部分。 《敦煌百年祭》是围绕藏经洞传奇的一部单纯而紧凑的纪实体作品,作者在史料的基础上,对藏经洞的文化悲剧进行探究,指出敦煌成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的原因是复杂而深刻的,王圆箓是一个被历史和情势置于尴尬处境的小人物,他可能愚昧自私,但却绝不像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描绘的那样,“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事实上,王圆箓损坏了一部分敦煌壁画,使大量珍贵文物被盗卖,同时,也使那些珍贵的文物在百年间躲过重重灾难,被完整地保存在欧洲的博物馆中,供学者研究,游人观赏,最终使敦煌学成为资料丰满的国际显学。如果今人能有敦煌壁画的博大胸怀与文化包容性,恐怕就不会指责何以让道士管理佛教重地,敦煌是人类文化的“大观园”,敦煌是开放包容的,没有“敦”,何来“煌”。将敦煌藏经洞的历史旧案归罪于一个小小的道士,是历史文化的悲哀。 创作《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时,作者的文化视野更加开阔,他将敦煌作为“人类”的敦煌,而不是地理区划上的甘肃敦煌,人类学的视角提升了小说的文化品格,文本被雷达先生称为“文化小说”,旨在记述敦煌的博大、厚重与包容,敦煌被作为一个巨大的文化意象成为叙事的核心,小说强烈的包容性导致了结构的松散、内容的驳杂、笔法的散文化和意境的诗意化,也造成普通读者阅读的障碍,冯玉雷曾解释说这部小说是“小众文学”,但在《敦煌遗书》的写作中,作者还是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考虑到读者和市场的因素,因为小说不是藏经洞中的经文和文献,它需要读者。《敦煌遗书》对作者来说,是回归,也是超越,在叙事上照顾到传统小说的故事性、完整性、传奇性,在艺术表现上,融入了神话叙事的写意性、浪漫性、抒情性。 冯玉雷的敦煌文学叙事,是“后寻根”的重要文本,文化寻根是其主线。《敦煌遗书》与前两部相比,思想艺术上都有较大飞跃,赵毅衡先生认为小说是第四次敦煌书写浪潮的重要成果。【1】在叙事中,作者没有急于对斯坦因的考古发现和四次考察进行主观的价值判断,而是着力叙述斯坦因四次考察的过程与艰辛,塑造斯坦因的执着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严谨淡薄自持的学术精神。斯坦因热爱敦煌文化,毕生致力于敦煌学研究,为此,他辜负了两个深爱他的女子——艾伦和娇娇,他一生漂泊,居无定所,可他的灵魂和精神是自由充实饱满的,他以自己的存在诠释着生命和学术的价值与意义。敦煌是斯坦因的精神家园,敦煌遗书和苍茫寂寥的沙漠古城是他的精神支柱,他以此对抗欧洲的物质文明和工具理性。冯玉雷以他的敦煌文学叙事证明自己的个体存在。然而,人类将向何处去?诗意的栖居地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文化是包容,还是自我中心,全球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这些具有终极意义的玄问,没有人能回答,但他们的探索却是有价值的。 斯坦因在考察过程中,陷入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之中,他不得不应对他不愿面对的人和事,贯穿始终的是他和文书造假者的较量,他和驼队之间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纠葛,这种纠葛涉及文化、信仰、宗教、伦理、习俗、爱情观和价值观等,是小说最着力、最丰厚的部分。中西文化在冲突中交融整合丰富,作者也在叙述中不断成长完善,这是小说对作者来说最大的收益和成功。 透过斯坦因与文书造假者的较量过程,欧洲学术界的急功近利、掩耳盗铃等恶习昭然若揭,特别是造假者,中国官府通缉的瓦尔特竟成为欧洲的学术明星(学术超男),胖学者铁木真足不出户竟将欧洲学者和民众玩弄于股掌之上,而真正的研究者斯坦因却在欧洲学术界举步维艰,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员们的贪婪、自私、浅薄与附庸风雅,阿古柏、元浩、周易等的残忍及其对暴力的迷恋等等,都围绕着斯坦因的四次中亚之旅,四次中亚之旅都是为了寻找敦煌遗书,小说最后以阿杜尼的自述完成了这场旷日持久、至今尚未终结的“行为艺术”。藐视科举的夸父与蒋孝琬等中国文人以颇具主体性的生命存在,表达了有良知的知识界的人文理想,中国文人只有融入民间,才能找到自我,敦煌精神在民间,在沙洲驼队中,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信念、伦理准则、处世方式、婚恋观念,他们与天地合一,他们天生具有生态意识,他们崇信万物有灵、生死轮回、灵魂不灭,他们本身就是自然的精灵,昆仑用真挚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