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护理美学作业答案
PAGE 82
PAGE 1
护理美学作业答案
第一章 美学导论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三)唐至明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宋、元、明、清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丰富期。唐代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不同风格流派争奇斗艳:入仕、归隐、内地、边塞、庙堂、社会、自然……方方面面都引发艺术创作,也凝结为各种理论,如张彦远画论、孙过庭书论、韩愈文论、白居易和司空图的诗论等都表现出儒、道、释的相映生辉。宋代美学明显地表现为越来越浓的道释思想,宋画追求远与逸,宋诗讲究平淡,宋词也崇尚清空。宋代美学总体风格从唐的雍容大度转为远、逸、平淡。市民阶层和市民文艺的兴起,是一个新的背景,从宋发展到晚明,形成了具有独立形态的美学思想:即以李贽、徐谓、汤显祖、袁宏道所代表的以“童心”、“至情”、“性灵”、“俗”、“真”为主要概念的美学思想。
(四)清代的美学思想
清代美学思想是我国明代以前的美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代表人物有金圣叹、李渔、王夫之、袁枚、叶燮、郑板桥。王夫之主张作家要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他要求“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做到心、意、情、才与物辩证统一。他说“物生而形形焉,形者质也;形生而象象焉,象者文也”“统文为质、建质生文,文如其文而后质如其质。”有不同的质就有不同的文,物的多样性必表现为文的多样性。王夫之著有《古诗译说》“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其绮丽。心目之所及,文情赴之,貌其本荣,如所存而显之,既以华奕照耀,动人无际矣。”王夫之把情与景从主观与客观,反映与被反映的角度上加以认识,并与“意境”相结合。叶燮著有《己畦诗文集》、《原诗》等,他认为美有客观性、相对性、多样性,美感有差异性等;他说:“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间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见”。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是遵循自然规律而生长的,不是人主观观念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认识对象,审美过程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交会的过程。叶燮美学理论最有创造性的是他关于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思想,他说:“陈熟、生新,二者于义为对待。对待之义,自太极生两仪之后,无事无物不然。……大约对待之两端,各有美有恶,非美有恶所偏于一者也。其间堆生死、贵贱、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