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草药肾毒性.ppt
正确对待中草药肾毒性;前 言;
在中药肾毒方面早有报道,1964年我国首次由吴松寒在江苏中医报告了两例因大量服用木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965年王永钧在浙江中医杂志,1976年侯明斋在新医学杂志,88年周方钧在中华肾脏病杂志均有木通导致急性肾衰中毒致死的病例报道,这些报道没能引起国内中医界的重视。 ;最早国外报道是比利时学者,1991年3月开始在50岁以下接受一种减肥药“苗条丸”(含芬氟拉明、安菲拉酮)的女性中陆续出现肾功能衰竭,据报道,该治疗肥胖经验已有15年,直到1991年3月为止没有发现任何毒副作用,1990年5月医者在原方案中加了厚朴和汉防己两种中药,问题似乎从那时开始截止到1994年2月在接受治疗的数百人中已有76人发病。由此认定造成肾损害的元凶是中草药,进而提出“中草药肾病”这一概念。 ;
国内学者认为不妥,是一个扩大化的、不严谨的、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术语,容易造成误导,认为所有中草药都有毒,因广防己和关木通等毒性成分为马兜铃酸,建议称作“马兜铃酸肾病”。后来又有有关中草药肾毒性的文章不断出现在专业杂志上,部分媒体也不断在国内外报刊上有所刊载,诸如“中草药致癌”、“中草药肾病”、“中药毒性不容低估”等呼声也很强烈。;;一、中草药肾毒性原因;4、自身体质方面: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
5、药源方面:⑴、对品种认识不够: 中药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如木通有关木通(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川木通(毛莨科铁线莲属)、白木通(木通科木通属),其中,关木通毒性最大,川木通毒性次之,白木通最小。 ;谢宗万、马红梅对木通进行本草考证后表明:历代所用木通多为木通科木通(Akebia.)。该药在《唐本草》及以前本草中称通草,为木通科木通;《药性论》首称木通;至宋代《本草图经》认识到通草、木通有别,但不明确,《证类本草》还出现了解州通草,为毛莨科木通(Clematis.);宋以后,通草、木通混称;至元代《汤液本草》通草、木通分称;明代《本草品汇精要》以木通为正名;但李时珍提出复古名仍称通草;清《植物名实图考》中只记载毛莨科(Clematis.)几种木通: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
历代本草中未出现关木通的具体描述。直至近代《东北药用植物》一书始有记载,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本品至今。现在,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仅收载了关木通和川木通两个品种,其中关木通为马兜铃科东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manshuriensis Kom.的干燥藤茎;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 Franch.或绣球藤Clematis Montana Buch.-Ham.的干燥藤茎。
;造成木通品种临床应用历史变迁的原因,据谢宗万先生意见,主要是药材形状和功能相类似而误认为同物,另外,各地因地取材用药和对药材毒性缺乏认识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木通科木通主产江浙,南方多用,且自产自销,北方药源不足;而马兜铃科关木通在东北地区产量大,价格低,且又未认识其毒性,故在北方易推广,以充药源,渐至发展到全国并有出口。1954年任仁安调查后指出,我国商品木通主要是马兜铃科关木通 ;
再如防己是常用的利水消肿、祛风止痛药,药用防己来源较多,名称亦混乱,其中粉防己(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广防己(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成分,有可能造成肾间质损害;还有汉中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异叶马兜铃的根,亦有可能造成肾损害,比利时报道的防己就是误将广防己(木防己)为粉防己(汉防己)使用而致中毒。;
⑵、中药质量不稳定:同一中药因品种、产地、种植、生长期、采收时间、药用部位、运输、贮存等不同而质量相差悬殊,毒性也相差很多倍。中药材大多含糖、淀粉、蛋白质、挥发油等成分,在储存过程中易霉变或变质,服用这样的药材也易产生中毒导致肾损害。 ;⑶、药源污染:中药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过多,土壤、大气、水质受到周围环境污染,使中药药源造成污染而引起中毒。中药有机磷残留是影响我国中药材出口的重要原因。
⑷、中药真伪不辨:药物不同但形态相近的种类很多,如相思子误认为赤小豆服用,天花粉误作淮山药使用。另外,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掺假,也是中药中毒的原因之一。 ;⑸、忽视中药炮制:炮制不仅可以减毒,还可以改变药性提高疗效。近年来忽视炮制工作,造成中药质量下降。炮制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直接取出毒性部位,如苦杏仁的皮尖、马钱子的皮毛、巴豆的皮等。二是使毒性成份分离出来,如用凉水反复浸泡将川乌、草乌中有毒成份溶于水而弃去。三是使毒性成份破坏,如附子的毒性成份乌头碱通过煎煮可以使乌头碱破坏,毒性减低,故附子要用熟附子。 ;
⑹、煎服法不当。部分中草药有其特殊的煎煮时间要求,如雷公藤其根芯木质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