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教师):13-2.3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ppt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教师):13-2.3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课件 (教师):13-2.3把握文章结构思路与归纳概括文意

考向一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指文章的脉络,因为文章的脉络是作者思路的直接体现。文章的思路大致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的,叫做“纵向思路”。纵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顺序和人的认识顺序)三种。“横向思路”指的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横向思路通常又可分为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三种。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作品结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是准确理解文意的关键。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概括分析。 ;把握结构思路常见设题方式有以下几种: (1)文章是围绕什么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3)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4)文中主要写了××、××,这些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5)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这一主旨的? ;[例1] (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学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