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导学案26辛弃疾词两首(新人教版必修4)

7 辛弃疾词两首 2 六中 马建民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 (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 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比较学习法??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一、预习感知 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号????????????,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 3、写下你的疑问: 二、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 (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 ? (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 ? 2、分片讨论: (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 (2)下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 3、总结整合: 用简练的语言总结这首词。 ? ?三、自测训练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修辞。 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3、“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二、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弃疾在文学史上被评论家讥之以“掉书袋”,原因是他的词作好用典故。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 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 ? ??、????? 、??? ?、???????????????????三个典故。 ?上阙:? 分析研讨前两个用典。 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用此二人典,蕴含了什么用意? 下阙: 分析研讨第三个用典。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用典的用意何在?) 分析研讨第四个用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