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数学二轮全能考评微课5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新人教A版).doc

2015届高考数学二轮全能考评微课5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新人教A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高考数学二轮全能考评微课5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新人教A版)

PAGE  PAGE - 5 - 微课5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的解题策略 [策略诠释] 1.主要类型:(1)对平行或垂直关系的探索.(2)对条件或结论不完备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索. 2.解题思路:首先假设其存在,然后在这个假设下推理论证,如果通过推理得到了合乎情理的结论就肯定假设,若推出了矛盾就否定假设. 3.注意事项:(1)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条件与所求把要探索的问题确定下来. (2)在转化过程中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猜测. 【典例1】 (2014·四川高考) 在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四边形ABB1A1和ACC1A1都为矩形. (1)若AC⊥BC,证明:直线BC⊥平面ACC1A1; (2)设D,E分别是线段BC,CC1的中点,在线段AB上是否存在一点M,使直线DE∥平面A1MC?请证明你的结论. [审题] (1)切入点:先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AA1⊥平面ABC,再证明直线BC⊥平面ACC1A1. 关注点:注意条件AC⊥BC的应用. (2)切入点:由于D,E分别是线段BC,CC1的中点,易猜想M应为线段AB的中点. 关注点:只要在平面A1MC内找到一条与DE平行的直线即可. [解题] 【解】 (1)因为四边形ABB1A1和ACC1A1都是矩形, 所以AA1⊥AB,AA1⊥AC.2分 因为AB,AC为平面ABC内两条相交的直线, 所以AA1⊥平面ABC.4分 因为直线BC?平面ABC,所以AA1⊥BC. 又由已知,AC⊥BC,AA1,AC为平面ACC1A1内两条相交的直线, 所以BC⊥平面ACC1A1.6分 (2)取线段AB的中点M,连接A1M,MC,A1C,AC1,设O为A1C,AC1的交点. 由已知,O为AC1的中点.8分 连接MD,OE,则MD,OE分别为△ABC,△ACC1的中位线, 所以,MD綊eq \f(1,2)AC,OE綊eq \f(1,2)AC, 因此MD綊OE.9分 连接OM,从而四边形MDEO为平行四边形, 则DE∥MO. 因为直线DE?平面A1MC,MO?平面A1MC, 所以直线DE∥平面A1MC.11分 即线段AB上存在一点M(线段AB的中点),使直线DE∥平面A1MC.12分 [变题] 1.(2014·北京东城模拟)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ADNM是矩形,平面ADNM⊥平面ABCD,P为DN的中点. (1)求证:BD⊥MC. (2)线段AB上是否存在点E,使得AP∥平面NEC,若存在,说明在什么位置,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1)连接AC,因为四边形ABCD是菱形, 所以AC⊥BD. 又ADNM是矩形,平面ADNM⊥平面ABCD, 所以AM⊥平面ABCD. 因为BD?平面ABCD, 所以AM⊥BD. 因为AC∩AM=A, 所以BD⊥平面MAC. 又MC?平面MAC,所以BD⊥MC. (2)当E为AB的中点时,有AP∥平面NEC.取NC的中点S,连接PS,SE. 因为PS∥DC∥AE,PS=AE=eq \f(1,2)DC, 所以四边形APSE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AP∥SE. 又SE?平面NEC,AP?平面NEC, 所以AP∥平面NEC. 【典例2】 (12分)(2014·北京丰台模拟)如图(1),在Rt△ABC中,∠C=90°,BC=3,AC=6.D,E分别是AC,AB上的点,且DE∥BC,DE=2,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C⊥CD,如图(2). (1)求证:A1C⊥平面BCDE; (2)若M是A1D的中点,求CM与平面A1BE所成角的大小; (3)线段BC上是否存在点P,使平面A1DP与平面A1BE垂直?说明理由. [审题] (1)切入点:先从折叠前后关系入手证明DE⊥AC. 关注点:折叠前后线面间的位置关系. (2)切入点:先由条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面平面A1BE的法向量. 关注点:线面角与方向向量和法向量所求角的关系. (3)切入点:首先假设存在点P. 关注点:由平面A1DP与平面A1BE垂直知其法向量垂直. 【解】 (1)证明:∵AC⊥BC,DE∥BC, ∴DE⊥AC. ∴DE⊥A1D,DE⊥CD, ∴DE⊥平面A1DC. ∴DE⊥A1C. 又∵A1C⊥CD,且DE∩CD=D, ∴A1C⊥平面BCDE. (2)如图所示,以C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则A1(0,0,2eq \r(3)),D(0,2,0),M(0,1,eq \r(3)),B(3,0,0),E(2,2,0). 设平面A1BE的法向量为n=(x,y,z), 则n·eq \o(A1B,\s\up6(→))=0,n·eq \o(BE,\s\up6(→))=0. 又eq \o(A1B,\s\up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