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百花时代”浪漫主义涌动
百花时代”的浪漫主义涌动发表日期:2006年8月29日?? 出处:《福建论坛》2005.12?? 作者:孙晓燕?? “百花时代”的浪漫主义涌动孙晓燕?? ??摘 要:1956年的“双百方针”在创作、批评层面所许诺的独立和自由,让小说创作暂时解除了束缚而跃跃欲试,其中浪漫主义的爱情主题书写让小说中被淹没和打压的“人”和“个体”重新浮出,链接起文学史上“人”的形象建构。关键词:十七年小说;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512-0086-04
??? 1956年确立的“双百方针”,造就了“十七年文学”时空下唯一短暂的“百花时代”。浪漫主义的爱情主题描写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段有所拓展,变得开阔起来,它在某些方面承??了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主体和艺术个性层面的自由精神,同时也在形式上为抒写浪漫青春和美好人性作出了别样的探索。“革命+恋爱”的现代浪漫小说模式的沿用,虽然是时代使然,但其中呈现出的多元化艺术格调,成就了一批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小说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成为“十七年小说”创作中的一道奇异的风景线。“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1而作为上帝赋予人类心灵最完美的艺术,“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它“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2成为文学永恒的主题,尤其受到浪漫主义文学的膜拜。在“十七年小说”中,对于爱情的书写,多负载着借他人酒杯以浇自我心中块垒的倾向,这意味着富有浪漫主义艺术个性的创作主体,虽然潜在奉行着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追求,但时代的客观现实依然不允许浪漫主义文学尽情挥洒自身的个性魅力。有些评论家在观照“十七年文学”时认为:“在当时以爱情为主线本身就是富于革命性的”3,这“革命性”与“十七年文学”的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同的“革命性”存在着天壤之别,实际上前者就是时代所极力否定的浪漫主义自由精神所指。在1940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中,周扬对于爱情主题的叙写就发出过否定性的权威论断,他认为:“在新的农村条件下,封建的基础已被摧毁,人民的生活充满了斗争的内容。恋爱退到了生活中极不重要的地位,新的秧歌是有比恋爱千百倍重要,千百倍有意义的主题的。”4这样的指令性评价使得爱情在1949年后的小说中呈现出“异化”的形态,在批评家黄秋耘对文艺创作中“爱情主题”所发表的生动总结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身影”:“‘见面就谈发明创造’式的爱情,‘扭扭捏捏、一笑就走’式的爱情,‘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不?’式的爱情,‘由于工作需要而屡误佳期’式的爱情,‘三过家门而不入’式的爱情”。5而“双百方针”的确立,使得为爱情“正名”的文学叙写得到相应的认可,在“百花齐放”的时代缝隙中,爱情题材的小说创作承载着创作主体回到个性意识中,为浪漫主义小说多元的艺术形态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革命+恋爱”的现代小说模式比照后,被研究者定位于“有关革命与爱情的冲突的故事”6的《红豆》,在展现“革命”和“恋爱”关联的同时,并未落入表象地体现“革命”与点缀人物的“恋爱”之间冲突所成就的“光赤式的陷阱”7中,而力图将“爱情”还原到“高于自然美”的“心灵和它的艺术美”8的理想境界,并使其渗透到人物的灵魂之中。同时,小说将对爱情和信仰的理想化追求交织缠绕,形成两股流泻在文本之中的青春浪漫情绪,杜绝了“革命+恋爱”小说模式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弊端,让浸润在自然、艺术浪漫天地里的爱情拥有自由诗意的浪漫灵魂。即使如此,像《红豆》这样的爱情题材作品中,追寻爱情理想的浪漫情怀在现实的土壤里也只能凌虚蹈空,游移在萧素(革命者)和齐虹(个人主义者)之间的江玫,在爱情与革命、个人与集体之间徘徊、挣扎。在恋人身上,江玫“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长期形成的与革命不尽一致的优雅与虚飘”;而与之分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与旧日的自己分手”9,爱情最终是陨落在悖离自我的人生境遇里的,由此深化了“爱情”与“革命”之间的矛盾。沉浸在青春情绪中的《红豆》,确是借助于表象上所架构的“爱情”和“革命”的冲突故事,试图浪漫地触摸人物的灵魂,但终究失却了激昂的浪漫豪情,在青春的困惑和人生的无奈中陷入爱情的感伤境地中。虽然小说所书写的“革命”被真诚地赋予了青春浪漫的格调,没有成为阶级意识形态的简单传声筒,但它和“爱情”天然就存在着对立的间隙,并不会因为聚拢在青春的幔帐中而得到调和。同时,“集体”和“革命”所构筑的时代洪流必然沉溺于那充满个人主义色彩、与青春做伴的“如痴如醉如颠如狂的爱情”10,化为红豆的爱情只能镌刻在青春感伤的纪念碑上。小说结尾处描写了江玫那滴湿在爱情信物红豆上的泪水,和只在眼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