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森伯格:艺术界的“人间喜剧”创世者.docVIP

劳森伯格:艺术界的“人间喜剧”创世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劳森伯格:艺术界的“人间喜剧”创世者.doc

PAGE  PAGE 8 劳森伯格:艺术界的“人间喜剧”创世者   文艺界总有少数野心勃勃、妄图描摹整个俗世的“创世者”,如文学界的巴尔扎克,如艺术界的劳森伯格。他们不仅极尽所能地吸纳世俗生态的微尘碎粒,更是在各自的创作方式下构筑出文艺的造物世界。然而,更进一步探讨,劳森伯格的创作在总体上呈现解构与意义的消解,现成品的碎片充当作品画面的一隅(《四分之一英里画作》),宏大叙事下的版图压缩为近镜头中看似毫无意义的一格影像(《〈中国夏宫〉研究》)。   劳森伯格的艺术精神   重要的不是艺术家,也不是艺术作品,而是艺术的精神。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年―2008年)生于得克萨斯州阿瑟港。他1947年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艺术学院接受艺术教育,随后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进行学习,在此,他与包括约翰?凯奇、默斯?坎宁安、赛?托姆布雷、苏珊?韦尔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展开合作。他发展出极富创造性的个性化艺术实践,经常使用废弃的家常物件、商业产品、建筑废弃物、印刷品等进行创作。   黑山学院,这个艺术教育史上的乌托邦是造就劳森伯格艺术精神的基石。黑山学院是艺术界的“雅典学院”,先锋艺术家的聚集地。在这个1933年大萧条时期创办的学院里,课程表被抛弃,师生之序随时可以置换。学生可以选择在室内或室外上课,老师可以跑去另一个教室当回学生。它的传奇色彩在于老师――如灵魂人物之一、创作了《4’33》的约翰?凯奇。它的不凡之处也在于学生――2015年在波士顿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三思而后行:黑山学院,1933-1957》展览中,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的名字:约翰?张伯伦、威廉?德?库宁、罗伯特?邓肯、巴克明斯特?富勒、滨田庄司、娄?哈里森、雷?约翰逊、弗兰兹?克莱恩、雅各伯?劳伦斯、罗伯特?马瑟韦尔、肯尼斯?诺兰等。可以想象一下,劳森伯格在学院里一边与约翰?凯奇谈笑风生,一边与德?库宁针锋相对的同时又勾肩搭背。   劳森伯格1951年创作“白色系列”,同一时期又创作了“黑色系列”(1951-1953年)。1953年,他用《被擦除的德库宁作品》来表达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拒绝与敬??。1954年,他开始创作“混合绘画”系列(1954-1964年),将取自绘画与雕塑的语言杂糅在一处。他在创作形式上不断探索,油画、现成品、拼贴,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艺术创作。他代表了早期波普艺术,他曾被归类为“新达达主义”。他的艺术语言多变,永不囿于过去的自己。他也摆弄语言本身,让文字成为创作的素材,如1955-1959年的综合材料作品《合体字》,1982年来到中国创作的《无题》(“七个字”系列拼贴)。   在创作与生活中,劳森伯格广泛涉猎表演、摄影、观念艺术和技术,使用的媒介包括树脂玻璃、纸板、织物、手工纸、有机或合成的各种回收材料。1966年,他参与创办了艺术与科技实验组织(E.A.T.),以鼓励艺术家与工程师之间的创造性对话。此时,劳森伯格作为一名成熟的版画家,将其试图突破限制的革命性热情带入版画工作室内的合作之中。他与沃霍尔谁先进行丝网版画创作一直是个争议话题,据研究,沃霍尔可能仅仅比他早了3个月。   跨越30年:两度来华、三场劳森伯格展   劳森伯格的展览在中国办过三场,1985年分别在北京和拉萨,2016年在北京。两度来华,跨越30年的三场展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如何,给中国公众带来的感受有何不同,都值得回顾与讨论。   1985年的《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分别于11月18日- 12月8日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以及12月2日- 23日在拉萨的西藏展览馆举办。据报道,1985年,《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亮相中国美术馆,这是劳森伯格在北京举行的首次大型个展。在短短3周的展期内,展览吸引的观众人数超过30万,引起无数讨论。UCCA在近期的视频拍摄项目《劳森伯格在中国:口述历史计划》中,将访问当年亲历展览、并受到劳森伯格影响的一批艺术家。   这些艺术家的名字今天关注当代艺术的人们绝不陌生,比如:徐冰、王音、叶永青。王音回忆当时状况时表示,很多人的资讯的还停留在战前的表现主义绘画阶段,1985年的劳森伯格展览无疑是一种“突袭”,他说:“在劳森伯格现成品艺术的启发下,中国美术界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做法。”“叶帅”叶永青一得知展讯,便从重庆赶往北京观展。与劳森伯格直接交流、观看作品后,年轻的叶帅说:“自己的视野立刻受到了劳森伯格的影响,这也帮助我开阔视野,从周遭让人爱恨交加的环境中找到创作的灵感。”艺术家徐冰则从劳森伯格的作品中反思:“劳森伯格对我们的启示并不在于材料和手法,而真正的启示应该是借助在不同时间段、语境、思维下,在劳森伯格三十年不变的作品中找到新的参照系。”   “无名画会”成员之一、艺术家张伟1985年策划了一个地下“七人展”,参展艺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