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7-1民法总则讲义(四)
PAGE
PAGE 11
第五章 法律行為
第一節 法律行為概說與意思表示
一、私法領域之上位概念:私法自治原則
基於個人主義之發展,私法上之權利義務關係,原則上由個人自我自由意思而予形成,國家應予尊重而減少干涉。
二、傳統原則
(一)所有權絕對原則
所有權不可侵犯性,絕對的追及性
(二)契約自由原則
契約法之指導原則,如締約與否、相對人之選擇、內容、方式、廢棄變更與否等之自由
(三)過失責任原則
主觀上須具故意或過失,始須負私法上責任
三、傳統原則之修正與調整
基於社會整體之公平正義而生之反思
(一)所有權相對化
1、善意受讓制度
基於保護交易安全而對所有權絕對原則作修正:相對人善意信賴公示外觀(不動產之登記、動產之占有交付),例外使其依法律規定(土地法第43條;民法第801、948條)取得所有權。
2、不動產相鄰關係
鄰地所有權人對袋地通行權人(民法第787、788條)之忍受
(二)契約自由原則之修正
基於誠信原則,對於締約地位不對等之「定型化契約」條款之規範(消保法第12條)
(三)無過失責任體系之建立
基於科技日新月異,侵權行為法之過失責任主義,已無法因應現代型損害事件(例如公害事件)。蓋其損害範圍、行為與損害之因果關係及行為人之故意過失,其判斷有困難。
結果責任、過失責任、無過失責任
結果責任:以行為之結果為準,不問行為人是否有過失。
現行法律已不採。
過失責任:係目前現行損害賠償之歸責事由,即行為人具有故意或過失時,始負責任。
無過失責任(危險責任):以特定危險之實現為其歸責事由,而非以行為人之故意過失為其要件。
乃係基於「分配正義」之思想而將不幸之損害合理分配。其理由:
A、危險製造源
B、控制危險能力
C、損益同歸
D、責任分擔
企業經營者可透過價格與保險,分散其承擔危險責任而可能生之損害賠償。
第一項 法律行為概說
一、意義:
以意思表示為要素,因意思表示而發??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法律事實。
法律事實體系
一、行為事實
1、不適法行為:A、侵權責任
B、債務不履行責任
2、適法行為:A、表示行為:a、法律行為
b、準法律行為
B、非表示行為(事實行為)
二、非行為事實:A、動態事件(例如:出生、死亡)
B、靜態狀態(例如:時效、鄰地關係)◎法律行為、準法律行為、事實行為
一、法律行為
作成法律行為之目的,在於使內心之意思藉由意思表示表達出來,進而發生其所欲之法律效果。
二、準法律行為
雖與法律行為同屬表示行為之一種,然其法律效果之發生非因意思表示,而係基於法律規定。
1、分類
A、意思通知
表示一定期望之行為。然其法律效果係直接基於法律規定。
例如:催告(第80條)、要約之拒絕(第155條)
B、觀念通知(事實通知)
純粹將其對一定事實之認識表示於外部
例如:債權讓與之通知(第297條)、代理權授與之通知
C、情感表示
表示一定感情之行為
例如:對受贈人之宥恕(第416條第2項)、對被繼承人之宥恕(第1145條第2項)
2、效果
A、法律直接規定,不問表意人之內心效果意思
B、類推適用有關法律行為之規定
例如:行為能力、意思表示欠缺、意思表示效力之發生時期及代理等。
三、事實行為
並非表示行為之一,不需有內部之效果意思,是故不需有
行為能力。有關意思欠缺、同意、允許、代理等規定原則,
不適用。
例如:無主物先占、遺失物拾得
二、法律行為之要件
概念法學上常區分為成立要件及生效要件,然其欠缺均為不生效力(因此王澤鑑師認為並無太大區分實益)。
成立要件係法律行為之本質問題,生效要件則係反映一定立
法政策。學說上多認為要式性、要物性係屬成立要件,然而要式性旨在提醒當事人謹慎、要物性旨在減輕當事人之義務,基此應屬生效要件,是故,足徵此分類仍存相當問題。
第73條(法定要式之違反,無效)與第166條(意定要式之
違反(推定契約不成立)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