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才发:中国国家认同高于一切的法律思考
PAGE
PAGE 10
宋才发:中国国家认同高于一切的法律思考
中国国家认同高于一切的法律思考
宋才发?作者简介 宋才发(1953—),汉族,湖北省武穴市人,法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地区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民族法学体系,维护民族大团结研究》(批准号为:14ZDC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央民族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识。必须依法厘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必须依法厘定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中华民族国家认同高于一切。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一、依法厘定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内涵
中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识。本文所论及的“民族”,一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本身,即“中华民族”;二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个民族,即由中央政府确认的56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它规范、标准地简称为“中国”。中国是以拥有独立统一的国家主权和治权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民族国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在联合国官方通用的语言文字英文里,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文为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的标准缩写是“PRC”。“PRC”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的规范标识,突出强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着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CHN”不仅是“中国”(英文为CHINA)的标准英文缩写,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联合国注册的国家代码。因而“中国”这两个普通汉字,其实就是960万平方公里版图、56个民族和13亿多人口的真实写照[1]。然而在古代中国基本上只有“王朝”理念,根本就没有现代国家的意念,是一个严重缺失“主权概念”的国度。历代皇帝认为“中国”就是世界中心,与其他国家往来素以???中国为中心”(天下独中)来衡量,满朝文武百官多陶醉于“天下共主、万国来朝”的朝贡体系[2]之中。构建以“主权、疆域和人口”为基本要素的现代国家的理念,几乎全是从欧洲传过来的舶来品。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它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国”国家结构形态也相应的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演变成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最终形成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再从概念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民族”实际上已经凸显了“国家民族”的意涵。用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的话来说就是,56个不同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而形成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这里中华民族就是指中国疆域内所有具有民族认同的中国人[4]。由于国家认同离不开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同一性,因而在任何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无一例外地需要把存在诸多差异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等族类共同体,有机地组合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当中来。如果说黄帝时代的“部族”只是一种单纯的体现血缘关系的小民族。那么,先秦时期出现的“华夏民族”,则已成为典型的“文化民族”。无论在中华民族哪个具体历史时期构建国家认同观念,中华历史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对不同血缘系谱、不同地域空间、不同信仰群体的一体感起着促进和纽带的作用;无论哪个朝代及其国家认同的基础性要素存在多么大的差异,古代的中国人与现代的中国人在国家认同的构成上是同样清晰的。我国现代的政治共同体突破了民族共同体单纯“以文化为纽带”的局限性,实现了领土主权、国家统一、中央政治权威以及法律规范的统一性,这是毫无疑义和无可辩驳的事实。至于人们日常论及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差异问题,只不过是56个民族社会成员在政治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因人而异产生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附有稍许的不同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国家统一的根基、民族团结的灵魂。实现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有机统一,历来是中央政府进行国家建构和文化整合的价值取向。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文化整合的目的在于,平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张力,倡导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部各个民族对国家的高度认同。因此,强调国家认同也就是在肯定国家认同的地位与价值优先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各民族对自身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的认同,藉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完成从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根本转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对自己所遵循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进行系统的确认。
文档评论(0)